
动物名。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杂志一》:“ 契丹 北境有跳兔,形皆兔也,但前足纔寸许,后足几一尺。行则用后足跳,一跃数尺,止则蹶然仆地……盖《尔雅》所谓蟨兔也。” 李群 注:“跳兔今称跳鼠。”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三附录:“兽则唯有跳兔一种,身长五六寸,尾长四五寸许,尾末色如银鼠,前股长仅盈寸,后股长至七八寸,耳如箭筒,长可四五寸许,又一种耳仅寸许者,腾跃如飞。”
“跳兔”一词的含义可从生物学和文献记载两方面综合解释:
跳兔(学名:Pedetes capensis)属于啮齿目跳兔科,并非真正的兔类。其显著特征包括:
跳兔虽名为“兔”,实为鼠类。因啮齿目中的“跳鼠科”名称已被占用,故将其归类为“跳兔科”。其外形兼具兔与袋鼠特征:长耳如兔,后腿跳跃方式类似袋鼠。
中国古代文献如宋代《梦溪笔谈》记载的“蟨兔”,清代《圣武记》描述的“前足寸许,后足一尺”动物,均被认为指代跳兔(亦称跳鼠)。这类记录反映了古人对该类生物形态特征的早期观察。
现代语境中,“跳兔”偶尔被用于节庆祝福或文学比喻(如“跳兔子舞”),但此用法属于衍生文化意象,与生物学定义无直接关联。
《跳兔》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意思是形容人的行动敏捷,如同兔子一样能够跳跃快速。
《跳兔》的拆分部首是“足”和“兔”,其中“足”部表示与“脚”或“跳跃”相关,而“兔”部则表示与“兔子”相关。根据五笔计算机输入法,它的总笔画数为12。
《跳兔》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寓言故事中的一只聪明的兔子。根据传说,一只聪明的兔子在被猎人追赶时,利用自身的敏捷和智慧成功逃脱了困境,并最终获得了自由。因此,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人的行动迅速、反应敏捷。
在繁体字中,跳兔的写法为「跳兔」。
根据古代的汉字写法,跳兔的写法为“跳兔”。
他的反应非常迅速,就像一只跳兔一样。
与《跳兔》有关的组词有:
跃动、跳跃、兔子、聪明
成语中的近义词有“飞燕”、“迅猛如虎”。
成语中的反义词有“乌龟缩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