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藉的意思、假藉的详细解释
假藉的解释
亦作“ 假耤 ”。凭藉;借助。《墨子·尚贤中》:“此非中实爱我也,假藉而用我也。夫假藉之瓦,将岂能亲其上哉?” 孙诒让 间诂引 毕沅 云:“古无借字,只用藉。假藉即假借。”《北史·隋蔡景王整传》:“世间贫家兄弟多相爱,由相假藉;达官兄弟多相憎,争名利故也。” 唐 白居易 《六十拜河南尹》诗:“幸遇芳菲日,犹当强健时,万金何假藉,一盏莫推辞。”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辨误三》:“《汉书·朱博传赞》曰:‘又见 孝成 之世,委任大臣,假耤用权。’ 颜师古 曰:‘假音休假。耤音以物借人之借。’又《汉书音义》曰:‘…… 晋灼 曰:若作借字,则无烦云以物借人之借,为作耤字,所以有音。’此论极当。”按,今本《汉书》作“借”。
词语分解
- 假的解释 假 ǎ 不真实的,不是本来的,与“真”相对:假山。假话。假冒。假释。假死。虚假。真假。弄虚作假。 借用,利用:假借。假货。假道(借路)。假手(利用他人为自己办事)。假公济私。不假思索(用不着想)。 〔
- 藉的解释 藉 è 垫在下面的东西。 衬垫:枕藉。 同“借”③④。 抚慰:慰藉。 含蓄:蕴藉。 假设,假使:“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藉 í 践踏,凌辱:“人皆藉吾弟”。
专业解析
“假藉”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与“假借”相通,主要包含以下核心意义:
-
凭借;利用:
指利用某种事物、条件或名义作为手段或工具以达到目的。例如:“假藉外力以成事”。
- 来源依据: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对“假借”的释义包含此义项。
-
借用:
指非正式地、暂时地使用不属于自己或本不属于该用途的东西。例如:“假藉他人名义”。
- 来源依据: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在解释“假借”时,此义项是其核心含义之一。
-
宽容;宽假:
指对他人的过失或冒犯予以容忍、谅解。例如:“幸蒙假藉,未加责罚”。
- 来源依据: 此义项在古代文献中常见。如《南齐书·王融传》:“但千虑一失,还属愚衷,冒陈微管,窃用假藉。” 该用法在《王力古汉语字典》(王力主编,中华书局,2000年)等工具书中对“假借”的释义中有体现。
“假藉”一词的核心内涵在于“凭借”与“借用”,既可指具体事物或名义的利用,也可指抽象意义上的宽容。其用法多见于书面语,有时带有一定的策略性或非正式性意味。该词是“假借”的另一种书写形式,两者在意义上可通用。
网络扩展解释
“假藉”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1.借口、借故(现代常用义)
- 基本含义:指通过编造或利用不真实的理由来掩盖真相或达成某种目的。通常带有贬义,用于批评虚伪、不诚实的行为。
- 示例:如“假藉公事之名谋取私利”,即利用虚假的公务名义实现个人利益。
- 近义词:托词、借口、假托。
- 反义词:坦诚、真实。
2.凭借、借助(古汉语用法)
- 来源:在古籍中,“假藉”通“假借”,表示借助外力或条件。例如:
- 《墨子·尚贤中》:“假藉而用我也”(借助我的力量行事)。
- 《北史》提到“相假藉”形容贫寒兄弟互相扶持,而达官因争名夺利反生嫌隙。
- 注:此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较少见,多出现在文言文或特定语境中。
补充说明
- 读音:jiǎ jiè(现代汉语中“藉”常读为jiè,古音可能为jí)。
- 演变:随着语言发展,“假借”逐渐取代“假藉”表示“借助”,而“假藉”更多保留“借口”的负面含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墨子》《北史》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百了千当跋前踕后测地线觇覩琩珫楚人钳村庄蹴迮亶甫但是胆守大孰方目饭前勾当刮地风过磅好整以暇黑胧胧环杰将遇良材翦逆兼日娇好经国九牛去得一毛计无所之举棋不定可什老身泪碑龙鱼沦夷门簿蒙尘南竹遣欲切问青鹘丘原祛尘觑望软腭辱在萨噶达娃节桑基鱼塘尚然烧地眠,炙地卧舍筏声调侍读博士水蛭司隶天涯同案分离王境枉语万寿山吴二娘曲碔砆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