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越礼犯上。《后汉书·孔融传》:“又 袁术 僭逆,非一朝一夕。” 宋 苏辙 《历代论五·陆贽》:“臣料其间必有旁遭詿误内畜危疑而计不能止者,未必皆处心积虑果於僭逆也。”《三国演义》第九八回:“众议皆谓 孙权 僭逆,宜絶其盟好。”
(2).指僭逆之人。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涤僭逆於 岷山 ,羈巢处於西木。”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一·补乡试》:“自庚申已后,诸僭逆以次削平,各省次第补行乡试。”
“僭逆”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僭逆”由“僭”和“逆”两字构成:
二、历史用例与语境
三、延伸辨析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带有强烈贬义,常见于描述政治叛乱或礼制僭越。需注意语境,如宋代苏辙曾分析某些“僭逆”行为并非蓄谋,而是形势所迫。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背景,可参考《后汉书》《三国演义》等原著。
《僭逆》是一个汉语词汇,常用来形容人们非法篡夺权力、背叛正道的行为。它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僭”和“逆”。
根据《康熙字典》,“僭”字属于“亻(人)”部,表示与人有关的意思,它的笔画数为13;而“逆”字属于“辶(辵)”部,表示与行走有关的意思,它的笔画数为9。
据学者研究,《僭逆》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左传》一书中,可见于公元前5世纪。在繁体字中,原词的写法是「僭」和「逆」。
古代使用繁体字书写,《僭逆》的古代汉字写法为「僣」和「逆」。
1. 这个国家的王室被一个无能的大臣所僭逆。
2. 他背叛了自己的朋友,真是个十足的僭逆。
3. 历史上有许多僭逆的事件,令人深思。
1. 擅离:违反规定或脱离预期行动。
2. 篡夺:非法夺取权力或地位。
3. 叛逆:违抗或背叛权威。
1. 侵夺:强行占有或剥夺他人权利。
2. 过擅:擅自出格或不遵守规定。
3. 独断专行:以个人意志为重而不顾他人反对或意见。
1. 忠诚:忠于职责、义务或信仰。
2. 恪守:严守规定或约定。
3. 遵守:遵循或服从规定或法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