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常形的意思、常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常形的解释

固定的形态或形状。《管子·君臣上》:“天有常象,地有常形,人有常礼,一设而不更,此谓三常。”《史记·太史公自序》:“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宋 秦观 《李训论》:“难无定势,易无常形,惟其人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常形”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以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角度进行理解,核心在于“固定、常态的形状或状态”。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和语言学著作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固定不变的形态):

    • 指事物固定不变的外在形态或状态。这是其最直接的字面意思。
    • 出处参考: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对“常”的释义包含“恒久,经常不变”,“形”指“形体,形状”。组合起来即指恒常不变的形态。
    • 示例: “水无常形” (水没有固定不变的形状,随容器而变)。这里强调事物缺乏固定的外在形态。
  2. 引申含义(常态、常规):

    • 由具体的形态引申为抽象的常态、常规或普遍规律。指事物通常所呈现的、符合一般规律的状态或方式。
    • 出处参考: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虽未直接收录“常形”词条,但对“常”的解释有“一般;普通;平常”义(如“常态”、“常规”),对“形”的解释有“样子;形状”义。组合理解,“常形”可指“通常的样子或状态”。
    • 示例: “世事无常形” (世间的事情没有固定不变的常态)。这里强调事物状态的变化不定,没有恒常的规律可循。
  3. 哲学/抽象含义(恒定的存在形式或规律):

    • 在某些语境,尤其是古代哲学或文论中,“常形”可以指事物内在的、恒定的本质或规律性的存在形式,与变化无常的表象相对。
    • 出处参考: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在相关条目(如对“形”的解释或相关哲学概念)中会涉及这种更深层的含义。例如,在讨论“形”与“神”、“动”与“静”、“变”与“常”等哲学范畴时,“常形”可能指向事物相对稳定的本质属性或结构规律。
    • 示例: (在艺术理论中)要求把握对象的“常形”与“变态”(既要抓住其基本稳定的特征,也要表现其动态变化)。

“常形”一词的核心意义在于“固定、常态的形状或状态”。它既可以指具体事物外在形态的稳定性(如“山有常形”),也可以引申指抽象事物运行所遵循的常规、常态或普遍规律(如“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中的“常形”即指固定不变的规律)。在更深层的哲学思考中,它还可能指向事物内在的、恒定的本质或结构形式。

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 (罗竹风 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提供了“常”和“形”的详细古义及组合理解的基础。访问链接需通过图书馆或授权数据库,如中国知网(需订阅)或查阅实体书/电子书。
  2. 《现代汉语词典》 (第7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出版):提供了现代汉语中“常”和“形”的常用义项,是理解“常形”现代引申义的基础。可通过商务印书馆官网了解或购买。
  3. 《辞海》 (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在更广泛的背景和哲学层面解释相关概念,有助于理解“常形”的深层含义。可通过上海辞书出版社了解或购买。

网络扩展解释

“常形”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含义及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常形指固定的形态或形状,常用于描述具有稳定外在特征的事物。例如,苏轼在艺术理论中提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强调具体事物的造型规律(如人体的比例、建筑的样式等)。


二、古代文献中的出处

  1. 《管子·君臣上》
    “天有常象,地有常形,人有常礼”,将“常形”与自然规律、社会伦理并列,指大地具有固定的形态。
  2. 《史记·太史公自序》
    “无成势,无常形”则通过否定形式,强调事物变化无常的特点,间接说明“常形”的反义概念。

三、应用领域

  1. 艺术理论
    苏轼在绘画中区分“常形”与“常理”:前者指具体事物的固定形态(如人物、建筑),后者指自然现象的内在规律(如山石、烟云的变化本质)。
  2. 兵法与哲学
    如“兵无常形,水无常势”,强调策略需根据形势灵活调整,与“常形”的稳定性形成对比。

四、相关概念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用例或艺术理论分析,可参考《管子》《史记》原文或苏轼相关论述。

别人正在浏览...

把舵苞米抱腰緑八师贲帛不材操行斥尊代输定慧敌人东飘西荡发卖風篁嶺逢值干实革政规费害饥洪润驩喜吉屦既乃禁奸矍踢巨工勘箭空阴灵川龙顔凤姿乱真梅花木梃年头儗非其伦偏岸千万寿骑操情海曲江会弱风赛似善怀山岭施工师姑草事役厮熟邃深娑罗双树他侬土地堂推阐推结頽景闲然萧憀系名新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