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上天诛罚。《墨子·鲁问》:“ 郑 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今又举兵,将以攻 郑 。”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范伯》:“坏人之善毋后世,败人之成天诛行。” 唐 韩愈 《讼风伯》:“天诛加兮不可悔, 风伯 虽死兮人谁汝伤。” 清 吴下阿蒙 《断袖篇·龙淫佃户》:“ 河间 马氏 家,一佃户年近六旬,独行遇雨,雷电晦冥,有龙探爪,按其笠,以为当受天诛。”
(2).帝王的征讨或诛罚。《汉书·陈汤传》:“臣 延寿 、臣 汤 将义兵,行天诛。”《旧唐书·萧至忠传》:“ 楚客 、 处訥 、 晋卿 等骄恣跋扈,人神同疾,不加天诛,詎清王度。” 宋 田况 《儒林公议》卷上:“一旦贡表求封册庙,论者乃责以藩臣之礼,欲必行天诛,何不思之甚也!”
“天诛”是汉语中具有强烈道德评判色彩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上天施加的惩罚”,常见于古代文献及文学语境。根据《汉语大词典》,“诛”本义为“声讨、杀戮”,与“天”结合后形成对违背天道行为的终极裁决意象。
从引证角度看,《墨子·鲁问》记载“诸侯报其讎,百姓苦其劳,而弗为用。是以国为虚戾,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无后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凡其为此物也,将以为罚恶,故天诛之”,此处“天诛”即指违背道义者遭受的天道惩戒。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亦强调“诛”含“以正法度”之义,延伸至“天诛”则暗含宇宙法则的不可违逆性。
在现代汉语使用中,《现代汉语词典》将其释义凝练为“比喻罪大恶极,为天地所不容”,多用于谴责极端恶行或表达因果报应的观念,如“叛国者天诛地灭”等固定表述。该词在文化内涵上融合了古代天人感应思想与世俗道德观,成为汉语伦理表达的重要载体。
“天诛”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上天惩罚
源自中国古代宗教观念,指天道对恶行的制裁,如《东周列国志》中“欲讫天诛”即表达对不义者的天谴。宋代朱晖《绝倒录》用“天诛地灭”强调违背道德的后果。
帝王征伐
古代文献中亦指帝王对叛逆者的讨伐,如《汉书·陈汤传》记载“行天诛”代指朝廷的军事行动。
提示:需注意区分中日语境差异,中文侧重天道或皇权制裁,日文则带有特定历史事件色彩。
暗盘暗室白鹭白小怭怭比纳比似不义财禄池籞丑陋顶头上司蜂聚封望鼓刀含垢弃瑕脚丫朝天静晏涓溜卷束巨壮抗颜犒赐珂罗版枯迳苦尅耒耨连欐骡驹麻制末光纳用盼头喷鼻披然敲锣放砲棋布星陈丘闉权政桡散人心日征月迈柔娥瑞鸟入览山色山寺市担拾萤死而无怨竦惧铜凤桐叶之封颓化无既霞观闲路闲滞孝服席地幕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