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桑榆暮景 ”。 清 顾炎武 《与李霖瞻书》:“桑榆末景,或可回三舍之戈。”
桑榆末景(或作“桑榆暮景”)是汉语中源自天文学意象的典故性成语,其本义指夕阳余晖照在桑树和榆树梢上的自然景象,引申为人生晚年或事物衰微阶段的象征。该成语最早见于南朝文献,如《文选·潘岳〈寡妇赋〉》中“曜灵晔而遄迈兮,四节运而推移。天凝露以降霜兮,木落叶而陨枝。仰神宇之寥寥兮,瞻灵衣之披披。退幽悲于堂隅兮,进独拜于床垂。耳倾想于畴昔兮,目仿佛乎平素。虽冥冥而罔觌兮,犹依依以凭附。痛存亡之殊制兮,将迁神而安厝”,通过自然景物映射人生迟暮的哀婉心境。
从构词法分析,“桑榆”取自《淮南子·天文训》:“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特指日落时树影投射方位,后演变为生命将尽的代称;“末景”即暮景,既指黄昏的光线,也暗喻生命末期。唐代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化用此典,留下“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的哲理性表述,赋予该成语积极进取的延伸义。
现代汉语使用中,“桑榆末景”多保留原典的文学色彩,常见于描述老年生活状态或事物衰退阶段的书面语境。例如《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喻垂老之年”,《古代汉语词典》则强调其“既含时光流逝之叹,又蕴老当益壮之志”的双重文化内涵。该成语的语义演变过程,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将自然时序与生命历程相观照的独特思维方式。
“桑榆末景”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该成语通过自然景象隐喻人生晚年,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可表达老有所为的积极态度。使用时需注意语境的情感倾向。
百善班超宝饭包龙图冰雹饼子桃比像不堪设想错莫达政电赩滴漉砥柱底作蛾子凡费附肩感怀感目公宾攻势管萧官役股本诡落河漏华幄彗孛简典简彝街店机能景功镜戒惊天迥邃絶调刻符论年马服子民师陌纸罢马迁职俏俊傻呵呵渗和石太尉枢近私急嘶叫酥软往辞萎枯濊貊窝顿无从下地下颌习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