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侯国境内的城邑。《公羊传·庄公八年》“夏,师及 齐 师围 成 , 成 降于 齐 师” 唐 徐彦 疏:“ 成 为内邑, 孟氏 所有而与 齐 围之。”
“内邑”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基本含义指诸侯国境内的城邑,属于本国领土范围内的行政或军事据点。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构成
历史背景与用例
该词出自《公羊传·庄公八年》的唐代徐彦注解:“成为内邑,孟氏所有而与齐围之。”
此例中,“成”是鲁国境内由贵族孟氏控制的城邑,后因战事被齐军围攻。可见内邑既属诸侯国领土,也可能由国内贵族家族实际掌控。
功能与地位
内邑不同于国都,但作为诸侯国内部的次级行政单位,承担税收、军事防御等功能,是中央政权对地方控制的重要节点。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城邑制度,可参考《周礼》或《春秋》相关注释文献。
《内邑》是一个汉字,其意思是指国内或者国内的城市、都市。它可以用来表示一个地方的内部,特指城市内部。
《内邑》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内”和“邑”。其中,“内”是指“内部”,“邑”是指“城市、乡村”的意思。这个字共有14个笔画。
《内邑》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它最初是由古人用于描述城市内部的地方。在古代,人们用这个词来指代城市里的建筑、街道、人民等。
《内邑》的繁体字为「內邑」。
在古代,「内邑」的写法并不完全与现代相同。以《说文解字》为例,古时候的写法中,「内邑」第一个字的上部分会写成「入」,下部分是「里」;第二个字的上部分写成「阝」,下部分是「口」。
1. 我们公司设在内邑,交通非常方便。
2. 看到家乡的内邑,我倍感亲切。
3. 这个国家的内邑居民生活富裕。
组词中包含「内邑」的词有:
内邑化、内邑流、内邑化解
与「内邑」意思相近的词语包括:城市、都市、乡城、市区。
与「内邑」意思相反的词语可以是:外城、外国、外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