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俪皮的意思、俪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俪皮的解释

成对的鹿皮。古代用为聘问、酬谢或定婚的礼物。《仪礼·士冠礼》:“乃礼宾以壹献之礼,主人酬宾束帛、儷皮。” 郑玄 注:“儷皮,两鹿皮也。”《仪礼·士昏礼》:“纳吉用鴈,如纳采礼。纳徵,玄纁、束帛、儷皮,如纳吉礼。” 三国 蜀 谯周 《古史考》:“ 伏羲 制嫁娶,以儷皮为礼。” 清 叶燮 《原诗·内篇上》:“古者儷皮为礼,后世易以玉帛,遂有千纯百璧之侈。” 康有为 《大同书》己部第一章:“凡两家判合者以儷皮通其仪,为酒食召其亲友而号告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俪皮是古代汉语中的专有名词,特指成对的鹿皮,具有特定的礼仪和文化象征意义。其核心含义与用法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字义构成

    “俪”本义指配偶、成对,《说文解字》释为“耦也”(《说文解字·人部》);“皮”即兽皮。合称“俪皮”即成双的鹿皮,是古代重要的礼仪物品。

    来源:《说文解字》卷八上(中华书局影印本)。

  2. 聘礼象征

    周代至秦汉时期,俪皮是男子向女方行聘的必备礼器。《仪礼·士昏礼》载:“纳徵,玄纁、束帛、俪皮,如纳吉礼。”郑玄注:“俪皮,两鹿皮也。”象征婚姻的缔结需以成双之物喻示阴阳相合。

    来源:《仪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

  3. 礼仪功能延伸

    除婚礼外,俪皮亦用于诸侯朝觐、祭祀等场合。《礼记·郊特牲》记载:“束帛加璧,俪皮告虔”,表明其作为贵重礼物表达诚敬之意。

    来源:《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整理本)。

二、文化内涵演变

  1. 从实物到符号

    先秦时期俪皮为实际聘礼,汉代逐渐被帛、金等替代,但其“成双”的象征意义融入婚俗文化,如后世“聘雁”“双帖”均承袭此意。

    来源: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华书局)。

  2. 语言影响

    “俪”字因俪皮的成对属性,衍生出“伉俪”(夫妻)、“骈俪”(对偶文辞)等词汇,成为汉语中表达对称、匹配概念的核心语素。

    来源:王力《汉语史稿》(商务印书馆)。

三、学术考辨

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强调:“俪皮者,必两鹿皮……不可析言”,指出其不可分割的成对特性;近现代考古发现(如甘肃武威汉简)亦印证俪皮在聘礼制度中的实际应用。

来源: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武威汉简·仪礼简》(文物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俪皮”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文化背景如下:

一、基本释义

俪皮(lì pí)指成对的鹿皮。在古代,它被用作聘问、酬谢或定婚的礼物,尤其在婚姻礼仪中具有重要地位。例如《仪礼·士冠礼》提到“主人酬宾束帛俪皮”,《通鉴外纪》记载太昊(伏羲氏)设立嫁娶制度时“以俪皮为礼”。

二、文化意义

  1. 婚姻象征:俪皮作为聘礼,体现了古代“配偶成双”的观念,后世“伉俪”(夫妻)一词即源于此。
  2. 礼仪功能:除婚姻外,俪皮也用于贵族间的酬谢、外交聘问等正式场合,代表尊重与契约精神。

三、其他说明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仪礼》《史记·三皇本纪》等典籍,或查阅汉典等权威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白狗包公杯葛长驱径入痴浊雌劣达乐叮咛短历厄害婀娜耳目长法岸房地産烦腻飞针走綫风土驯化伏伏腊腊高梵花盘惠安豁指头记辨鸡内金炅炅珂雪坤育莱芜烈气列屋麻衰饝饝纳粮粘液性水肿纰缪蒲室千忌赡遗申购寿域双套飞车熟睡厮皂调试调训铜豌豆透雕頽基推磨拖拖栖栖妄言妄听王夷甫识石勒屼嵲五夜饷食贤仁孝和消疾小让宵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