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瘠薄的盐碱地。《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辨京陵,表淳卤。” 杜预 注:“淳卤,埆薄之地。”《汉书·食货志上》:“若山林藪泽原陵淳卤之地,各以肥磽多少为差。”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淳,尽也,舃卤之田不生五穀也。”
“淳卤”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罕见的复合词,其核心意义可从单字本义与文献用例两个层面解析:
一、字义溯源 “淳”在《说文解字》中释为“淥也”,本指水清澈流淌之态,引申有质朴、厚重之意(《汉语大词典》第5册)。而“卤”在甲骨文中象盐池结晶之形,《说文解字》释作“西方咸地也”,特指盐碱地(《汉语大词典》第3册)。二字组合后,“淳”强化了“卤”的质地特征,形成对特定地理环境的描述。
二、文献训诂 该词见于《周礼·地官·大司徒》郑玄注:“淳卤,埴垆之地”,贾公彦疏证:“淳卤,地咸澁”,指土壤含盐量过高导致板结贫瘠的地理特征(《十三经注疏》)。明代农书《天工开物》则记载:“淳卤之田,宜种稗粱”,说明古代农学中已关注此类土壤的耕作特性。
三、语义流变 清代考据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提出新解:“淳卤犹渟卤,谓水渍地也”,将词义延伸至受盐碱水浸润的地理形态。现代《辞源》综合诸说,定义为“含盐碱成分过重的坚硬土地”(修订本第3册),保持其地理学术语属性。
“淳卤”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指瘠薄的盐碱地,即土壤贫瘠且含盐碱成分较高的土地,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古籍出处与注释
字词分解
历史背景
该词多用于古代农业和地理文献中,反映早期对土地分类的认知。例如《汉书》中将其与山林、沼泽等并列,作为制定赋税政策的依据。
扩展说明
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经济或地理时仍具参考价值,常见于文献注释或历史研究领域。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原文或相关研究,可参考《左传》《汉书》等文献,或查阅权威汉语词典(如《汉典》)的详细释义。
宝屧不夜珠采集禅院宸恩尺兵寸铁疵累聪睿大宠大患打劫道诲灯青点戏丁字镐芳词非熊枫树菌分茅胙土腐乳高迹怪咤冠簪顾録寒气刺骨豪马隍下鹿换手慧利呼救火口湖鸡肠狗肚晋封拘束抗义刻屈狯猾邌曙六卿分晋拿败攮刀子男子汉锵鸣棋名清亮穷运全面让事熔古铸今神仙浮屠石砾甩开膀子探察逃反同夥铜盆帽伟绝衔持象燧闲情别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