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寻究其过失而谴责之。《后汉书·王符传》:“其指訐时短,讨讁物情,足以观见当时风政。”
“讨讁”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需结合权威资料综合解释:
基本释义
原指追究过失并谴责,出自《后汉书·王符传》的“指訐时短,讨讁物情”,意为揭露时弊、批判社会现象。这里的“讨”有“探究、追究”之意,“讁”通“谪”,表示责备。
引申含义
现代语境中,部分词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主动寻求批评以改进自身,强调谦逊态度。例如通过言行请求他人指出错误,以便修正。这种用法可能源自原义的延伸,但需注意其使用场景较为局限。
注意区分
需与“讨覈”(tǎo hé,意为研讨考证)区分,二者字形、含义均不同。
建议:在正式写作或古籍阅读中,建议优先采用《后汉书》的原始释义;若用于现代语境表达“求批评”之意,需结合上下文明确意图,避免歧义。
《讨讁》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谴责、斥责、责难。
《讨讁》的部首是讠,笔画数为10画。
《讨讁》来源于古代汉字,较为常见的使用出现在文言文中。
《讨讁》的繁体字为「討訐」。
古时候,根据不同的书法风格,「讨讁」也可能写作「討訐」、「訐責」等不同的字体。
1.公众对于腐败现象必须坚决讨讁,不能姑息纵容。
2.他勇敢地发言,讨讁了错误的政策。
1.讨好:奉承取悦别人。
2.讨伐:剿灭敌对势力。
3.讨论:就某个问题进行交流和思考。
责备、指责、斥责、批评。
褒奖、称赞、表扬、赞许。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