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纹银的意思、纹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纹银的解释

[fine silver;silver ingot] 指成色最好的银子

十足纹银

详细解释

清 代通行的一种标准银两。成色最佳。以大条银或碎银铸成,形似马蹄,表面有皱纹,故称“纹银”或“马蹄银”。俗称宝纹、足纹。《清文献通考·钱币四》:“凡一切行使,大抵数少则用钱,数多则用银。其用银之处,官司所发,例以纹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纹银是中国旧时流通的一种标准银两,特指成色较高的官定银锭。其名称来源于银锭表面特有的细密纹路,这些纹路既是铸造工艺的体现,也被视作成色检验的直观标志。据《汉语大词典》记载,纹银的法定成色为93.5374%,即每千两纹银含纯银九百三十五两三点七四,这一标准自明代确立后沿用至清代中期,成为全国性税收、大宗贸易的基准货币单位。

在货币体系中,纹银具有三重属性:其一为铸造规范,要求银锭重量以「两」为单位,形制多为船形或马蹄形;其二为价值尺度,民间交易中普通银锭需按成色折合为「纹银」计价;其三为流通媒介,尤其适用于地丁钱粮、盐课关税等官方财政收支。根据经济史学者彭信威在《中国货币史》中的考证,纹银的实际流通持续至20世纪初,随着机制银元的普及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网络扩展解释

纹银是中国古代货币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尤其在清代具有特殊地位。以下从定义、名称由来、成色标准及经济作用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解释:

  1. 定义与属性 纹银全称「户部库平十足纹银」,是清代法定银两标准成色()。其本质是记账货币单位,并非实体银两,用于统一折算不同成色的银两。清廷规定钱粮缴纳、税收等均以纹银为基准,其他银两需按成色折合计算()。

  2. 名称由来 铸造工艺痕迹:银锭铸造时,工匠敲击模具使液态银表面形成波纹,凝固后保留纹路,故称「纹银」()。另有观点认为,其名称与银锭上铸造的官方文字印记相关()。

  3. 成色与成分 • 官方标准成色为93.5374%(),实际流通的宝银成色更高,因此需通过「升水」换算。 • 成分含92.5%银+7.5%铜(类似现代925银),因铜元素氧化易发红()。

  4. 经济作用 作为全国统一的虚拟货币标准,纹银解决了各地银两成色不一的问题,促进税收和贸易结算的规范化()。其影响力甚至延伸到现代货币术语,如银元切割后的「银角子」演变为「毫」的计量单位()。

需要说明的是,纹银与现代纯银(99.99%)存在本质差异,现代银饰标注的S925更接近纹银成分而非足银。当前市场所称「纹银手镯」多为老银器,实际价值需结合历史年代和工艺评估()。

别人正在浏览...

騃子表座敝躧哺乳敕断雌答疵累打夯大后方澹泊弹枉得其所哉鼎新地芝东牀娇婿逗嘴皮子芳香烃府经赣剧歌奏圭田故迹古经环境话说婚娶袷辂机微举节揩油水腊鸡头老亚公律赋梅词杪曶糜弊慕殉纳污含垢鸟战排袅膨化朋啸闝妓千变勤娘子求假饶有兴味软泥汝南评散直善遇司鼎宿责探汤蹈火天崩地解透河温黁娴静谢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