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镂身;文身。《文选·左思<魏都赋>》:“或魋结而左言,或鏤肤而钻髮。” 吕延济 注:“鏤肤即文身者。”
"镂肤"的汉语词典释义与考释
"镂肤"(lòu fū)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较少使用,其核心含义指在皮肤上雕刻花纹或文字,即古代的一种身体装饰形式——文身。该词由"镂"(雕刻)与"肤"(皮肤)组合而成,字面强调以利器在人体表皮刻划图案的行为。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释为:"在人的皮肤上雕刻花纹。指文身。" 并引《后汉书·西南夷传》例证:"哀牢人皆穿鼻儋耳,其渠帅自谓王者,耳皆下肩三寸,庶人则至肩而已。土地沃美,宜五谷、蚕桑,知染采文绣……种人皆刻画其身,象龙文,衣皆著尾。" 此例虽未直用"镂肤",但"刻画其身"即为其意。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10年。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明确标注:"镂肤:即文身。镂,雕刻;肤,皮肤。" 指出其与"刺青""黥面"属同类习俗。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4年修订版。
"镂肤"习俗多见于古代边疆民族与部分汉文化群体,兼具图腾崇拜、身份标识或刑罚功能:
现代汉语中,"镂肤"因文身习俗的演变而罕用,多被"文身""刺青"取代。其词义可引申为深刻于身体的印记,常见于文学修辞,如:
"战火在他身上镂肤刻骨,每一道疤痕都是岁月的铭文。"
综合来源:
“镂肤”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镂肤”指“镂身”或“文身”,即在皮肤上雕刻图案或文字。其中“镂”意为雕刻,“肤”指皮肤,合起来表示通过刺刻装饰身体的传统习俗。
该词最早见于《文选·左思〈魏都赋〉》:“或魋结而左言,或镂肤而钻发。” 唐代吕延济对此注释:“镂肤即文身者。”。此句描述了古代不同族群的外貌特征,侧面反映了文身文化的多样性。
“镂肤”是文身的雅称,体现了古代对身体艺术的表达。其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常用于部落标识、信仰图腾或刑罚(如黥面)。
按阁白赖霸相崩骇变幻莫测不窥园采挹螭阶传龟袭紫鹑褐大妈澹泊颠趾调笙断长补短芳罇耿耿垢敝柜吏横道宏奥槐火华邃挥斥八极胡唚讲懽佳兴家养解止寂漻九派貍首论资排辈蛮虏曼志迷礼难説话拿腔作势奴胎贫鄙气沮青丝鞚儴徉日夜警戒闰徵三就上樽酒睒瞲圣教伸卷示覆思综探视淘盆铁嘴托好无员下马席协睦写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