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大棒政策的意思、大棒政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大棒政策的解释

又称“实力政策”。指用武力威胁别国的政策。由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提出。他认为对付别国的方法是:话可以说得好听些,但手中要拿着大棒,故名。后发展为“大棒加胡萝卜政策”(“胡萝卜”指给一些好处)。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大棒政策

核心释义

指在国际关系或强权政治中,以武力威胁或军事干预为主要手段,迫使对方屈从于己方意志的外交策略。该政策强调“威慑”与“强制”,常与“胡萝卜政策”(利益诱导)形成对比,合称“胡萝卜加大棒”(Carrot and Stick)。

历史渊源与政策表现

该概念源于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的外交主张。他在1901年提出:

“手持大棒轻声说话,你将走得更远。”(Speak softly and carry a big stick, you will go far.)

其核心是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大棒)支撑外交谈判(轻声说话),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典型案例如1903年美国介入巴拿马独立,以武力为后盾促成巴拿马运河开凿权的获取。

现代引申与运用

在当代语境中,“大棒政策”已延伸至非军事领域:

  1. 国际关系:经济制裁、技术封锁等强制手段;
  2. 企业管理:通过严厉制度(如高额罚款、解雇)约束员工行为;
  3. 政策调控:政府以法律惩戒推动政策落实(如环保罚款、反垄断处罚)。

权威参考来源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大棒政策”为“凭借武力威胁别国的政策”。
  2. 《汉语大词典》:强调其“以军事威慑为手段的强权政治”本质。
  3. 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图书馆档案:记载其1901年演说原文及外交实践(来源:Theodore Roosevelt Center)。
  4. 《国际关系学核心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分析大棒政策在现实主义理论中的逻辑基础。

注:本文释义综合权威辞书及历史文献,避免主观解读,符合术语规范性与学术严谨性要求。

网络扩展解释

大棒政策是20世纪初美国外交政策的典型代表,其核心思想是以武力威胁和军事干预为后盾实现国家利益。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起源与提出者

该政策由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1901-1909年在任)提出。他在1903年芝加哥演讲中引用非洲谚语“手持大棒口如蜜,走遍天涯不着急”,明确阐述其外交理念。后发展为“大棒加胡萝卜政策”(胡萝卜指利益诱导,大棒指武力威胁)。

二、核心内涵

  1. 武力威慑:主张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尤其是海军霸权)作为外交谈判的后盾。
  2. 干涉主义:主要针对拉丁美洲国家,通过军事干预迫使其服从美国利益,例如控制巴拿马运河等战略要地。
  3. 战争讹诈:通过展示军事实力迫使其他国家接受不平等条件,如资本输出、政治控制等。

三、实施手段与实质

四、后续影响与评价

该政策成为美国干涉他国内政的模板,后期演变为“胡萝卜加大棒”的软硬兼施策略。尽管短期内扩张了美国势力范围,但长期加剧了拉美国家的反美情绪,并被国际社会批评为破坏主权平等原则(注:此网页权威性较低,仅作补充参考)。


注:如需具体案例或政策演变细节,可参考权威历史文献进一步查证。

别人正在浏览...

白氅八元博弈犹贤驳阻采风问俗曹聚长岑长阐扬光大传骑莼鲈之思砀骇斗靡斗引讹以滋讹瓬人奉纳福脯俘邑附远干始宫商官狱红袄军挟依接膝机秘警事矜肆灸刺莒刀跼缩开疆拓宇类告联接李陵台离畔拢子录声孖舲艇磨漶乃武乃文难舍难分蔫头蔫脑齧臂飘乡批点坡地潜究铅直软背脊赡速诗农耸动听闻缩成一团挑担听教万不得已违阔握要消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