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兵器。引申指息兵。《晋书·慕容德载记》:“此志未遂,且韜戈耳。” 南朝 陈 徐陵 《报尹义尚书》:“方当偃伯于灵臺,韜戈于武库。” 唐 司空图 《复安南碑》:“韜戈制胜,舞 舜 戚于两阶。” 明 张居正 《拟唐回鹘率众内附贺表》:“特勒大酋,韜戈款塞。”
韬戈是汉语中表示止战休兵的复合词,本义指将兵器戈矛收入囊中,引申为停止战争、和平共处的社会状态。该词源自古代军事策略用语,《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息兵停战”,其核心内涵包含以下三方面:
器物象征
“韬”原指收纳弓剑的皮套,《说文解字》释作“剑衣也”,后延伸为隐藏、收敛之意。戈作为商周时期标志性长柄兵器,《考工记》记载其“长六尺六寸”,是征伐的具象化符号。韬戈组合构成“藏兵于匣”的意象,如《旧唐书·李密传》载“韬戈卷甲,率众归朝”即用此本义。
战略哲学
该词承载着“以战止战”的军事思想,唐代李世民《还陕述怀》诗云“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星旌纷电举,日羽肃天行。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其中“戎戈动”与“宇宙平”的对比,恰是韬戈思想从武力征伐到天下安宁的动态转化。
文化隐喻
在文学创作中常作为和平的象征符号,清代赵翼《陔余丛考》引《晋书》典故“宣帝既灭公孙渊,诏曰:‘役不踰时,戮公孙渊于反掌,斯诚朝廷韬戈卷甲之效也’”,此处将军事胜利与战略收束相结合,展现中国古代“胜而不骄”的战争伦理。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仍用于形容战略克制,如国际关系领域常用“韬戈偃武”表述大国间的军事克制策略,其语义演变轨迹完整呈现了汉语词汇从具象兵器到抽象战略概念的升华过程。
“韬戈”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指停止战争、平息干戈,表达“息兵”或“休战”的意图。例如:
英文可译为“sheathe weapons”,但该词主要用于汉语古文语境。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晋书》《陈书》等史书。
安置奥壤白检笔囊兵火冰牙步栏不恁地惨緑嘈嗷长干曲瞠目咋舌大卜箪瓢陋室达权通变东手接来西手去繁响麸子割头税管子诡僿洪德定则黄初体花辙会典火急火燎搅团救菑姬文捐俗君家聚散阬埳阔情琅帙老巴巴梨干沴疫镂错露暴马甲柱蒙幕面如死灰民听女丑盼切普冬冬匍匐之救全归曲队曲塞世境十全书籍松殿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荼火望帝啼鹃晚莟嚣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