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oks] 装订成册的著作的总称
军事书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1).谓校定简册。《后汉书·马融传》:“职在书籍,谨依旧文,重述蒐狩之义,作颂一篇。”
(2).泛指一般图书。《三国志·魏志·王粲传》:“﹝ 蔡邕 ﹞闻 粲 在门,倒屣迎之。 粲 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 邕 曰:‘此 王公 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宋 苏轼 《论高丽进奉状》:“使者所至,图画山川,购买书籍。”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六·焦桂花》:“ 曹升六 舍人,曾於内库检视书籍。” 冰心 《超人》:“他略略的点一点头,便回身去收拾他的书籍。”
(3).谓登记户籍。《南齐书·虞玩之传》:“ 孝建 元年书籍,众巧之所始也。”
(4).书于简册。谓有记载。 唐 白居易 《与杨虞卿书》:“僕以为书籍以来,未有此事。”
(5).文书。诏命典策等。 宋 苏轼 《万石君罗文传》:“中书舍人 罗文 ,久典书籍,助成文治,厥功茂焉。”
书籍(shū jí)指装订成册的著作,是记录和传播知识、思想、文化的主要载体。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释义进行说明: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
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的总称。
此定义强调书籍的物理形态(装订成册)与内容属性(著作),是当代最通用的解释。
单字溯源
东汉《说文解字》释为“箸也”,指用文字记录事物(“書,箸也。从聿,者声”。
原指簿册、登记名册(如《周礼》“掌邦国之籍”),后引申为文献典籍。
合成词形成
“书籍”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指文献典籍的集合体,如“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
《辞海》(第七版):
书籍是用文字、图画或其他符号,在一定材料上记录知识、表达思想并制成卷册的著作物。
此定义补充了符号载体(文字/图画)与核心功能(记录知识、表达思想)。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
书籍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其形态随技术发展从竹简、帛书演进至纸质书与电子书。
突出书籍的社会功能与历史演变。
在数字化时代,“书籍”涵盖实体书与电子书(如EPUB、PDF格式),但核心仍指向系统化的知识载体。《出版管理条例》将书籍定义为“装订成册的出版物”,受国家标准《图书书名页》(GB/T 12450)规范。
权威参考文献来源:
“书籍”指装订成册的著作,是人类记录、传播知识与文化的重要载体。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书籍是通过文字、图像或其他符号系统,系统性地记录信息并装订成册的介质。其核心功能包括知识保存、思想传播与文化传承,例如《史记》保存了古代历史未搜索到相关网页。
2. 历史演变
3. 结构与分类
4. 社会功能
5. 现代挑战与趋势
数字化冲击下,纸质书销量下降,但实体书仍因触感、收藏价值受青睐。同时,自出版平台(如网络文学)降低了创作门槛,丰富了书籍形态。
若需了解书籍具体制作工艺或著名文献案例,可提供更具体方向以便深入解析。
黯色白发报船悖悖鄙词鬓花不审曾母投杼测旗长发揣摹槌琢出击楚路逴俗絶物道烦恼钓文鈎抵阂断发文身方介封发孚甲供济花岗石回筹转策回环浑浑沉沉江汉搅肠痧礁砂狡穴进道惊矫九神罽衣跨步电压快艇连车寥旷曼啸陪花破溃迁窜清秘三数三叹洒脱圣库诗主守柔术追肃布填坑满谷凸显误恩香象香雪海綫脚綫绉夕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