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民众的听闻。《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2).引申指民众的舆论。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下》:“处士 豫章 徐稚 ……德行纯备,著于民听。”《宋书·武帝纪下》:“其有狱讼亏滥,改刑乖愆,伤化扰治,未允民听者,皆当具以事闻。” 南朝 梁 江淹 《为萧骠骑让豫司二州表》:“虽仄影毗道,徇身赞德,朝徽不昭,民听具溢,岂非性力知限,鉴度有崖。”
(3).民众听从。《左传·桓公二年》:“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听。” 宋 叶适 《淮西论铁钱五事状》:“臣窃以钱文宜一,轻重大小宜均,则6*民听不疑,行用不惑。”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民听汉语 快速查询。
“民听”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民众的听闻
指百姓的所见所闻,强调信息在民间的传播与接收。如《尚书·泰誓中》记载:“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意为上天通过民众的视听来感知人间(,)。
民众的舆论
引申为百姓的集体意见或社会评价。例如《后汉纪》提到徐稚“德行纯备,著于民听”,即其品德被民众广泛称道(,)。
民众的服从
少数文献指出“民听”也指百姓对政令的听从,如《宋书》提及政令需“允民听”(,)。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典故或完整文献,可参考《尚书》《后汉纪》等古籍原文。
《民听》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以人民作为参考对象或回馈对象。它强调了尊重人民的意见、需求和声音。
《民听》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的部首是"民",右边的部首是"耳"。它总共有7个笔画。
《民听》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史记》中,由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创造。它出自《项羽本纪》:“面镖未进,请筹谋。”司马迁用了“民听”来表示需要听取人民的意见和建议。
《民听》的繁体字为「民聽」。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可以将《民听》写作「民聽」或「民聼」。
政府开展了一系列民听活动,以了解人民的需求和意见。
民意、民主、民心、民众
倾听、听从、听取
置若罔闻、不理不睬、不见不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