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民听的意思、民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民听的解释

(1).民众的听闻。《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2).引申指民众的舆论。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下》:“处士 豫章 徐稚 ……德行纯备,著于民听。”《宋书·武帝纪下》:“其有狱讼亏滥,改刑乖愆,伤化扰治,未允民听者,皆当具以事闻。” 南朝 梁 江淹 《为萧骠骑让豫司二州表》:“虽仄影毗道,徇身赞德,朝徽不昭,民听具溢,岂非性力知限,鉴度有崖。”

(3).民众听从。《左传·桓公二年》:“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听。” 宋 叶适 《淮西论铁钱五事状》:“臣窃以钱文宜一,轻重大小宜均,则6*民听不疑,行用不惑。”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民听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民听"是汉语中具有历史厚度的复合词,其核心内涵可从以下三个维度阐释:

一、词源本义 该词最早见于《尚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本指上天的视听源自民众的视听,强调民意即天意的政治哲学。在先秦典籍中,"听"作动词时表接受信息,作名词则指舆论动向,如《左传》"民听不惑而后用之"(《古代汉语词典》)。

二、语义演变 汉代郑玄注《礼记》时引申为"民众对政令的反馈"(《十三经注疏》)。至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将"民听"与"民心"并论,指代社会舆论的整体倾向(《朱子全书》)。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从字形学角度分析"听"字含耳德之意,强化其道德评判功能。

三、现代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界定为:①民众的言论与意见;②特指社会舆论对公共事务的反映维度(《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在当代语用中,该词常见于政论文章,如"畅通民听渠道"指建立民意反馈机制,"民听沸腾"形容舆论强烈反响(《新华成语大词典》)。

相关概念辨析:"民听"不同于"民意",前者侧重表达过程与传播路径,后者强调意志内涵;与"舆情"相比,更具传统文化意蕴,多用于书面语体(《汉语近义词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

“民听”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1. 民众的听闻
    指百姓的所见所闻,强调信息在民间的传播与接收。如《尚书·泰誓中》记载:“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意为上天通过民众的视听来感知人间(,)。

  2. 民众的舆论
    引申为百姓的集体意见或社会评价。例如《后汉纪》提到徐稚“德行纯备,著于民听”,即其品德被民众广泛称道(,)。

  3. 民众的服从
    少数文献指出“民听”也指百姓对政令的听从,如《宋书》提及政令需“允民听”(,)。


二、历史背景与使用场景


三、现代应用示例


四、相关概念辨析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典故或完整文献,可参考《尚书》《后汉纪》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败毁包畜边曲闭门扫迹昌德车士怆怏脣竭齿寒甔石打销澄沙顶端东门黄犬冻泉对面襟饵餻二姓之好发难返驾风口浪尖负老携幼福熹挂脚粮官修鼓倡含露浩波诃罗陁国核装置黄甲患气壶漏活计甲世孑盾桔梗毄力尽性军众刻意溃然昆娣赉恤谅士理论联系实际立年临完曼陀蹑踱蒨练轻玩柔立绳菲圣寿四韵泰岱同覊线圈闲止息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