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衬垫包裹物品的布、缎之类东西。 明 宋濂 《送钱允一还天台诗》:“天使持书往徵取,有翁橐负来丹墀。鞠躬俯伏再拜起,旋解韜藉重重披。”
“韬藉”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但核心解释如下:
韬藉(tāo jiè) 指衬垫或包裹物品的布、缎等材料,主要用于保护或装饰物品。例如明代宋濂的诗句“旋解韜藉重重披”中,描述了解开层层包裹布帛的情景。
若需进一步确认引申义或成语用法,建议参考《汉语大词典》等权威工具书,避免混淆形近词(如“韬光养晦”)。
《韬藉》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隐藏、遁世、避世学问。它多用于形容某个人或某种行为以避免与世俗纷争,专注于自身的修养和学问。
《韬藉》的部首拆分为两个部分:韦(韋)和艸(艹)。
它的总笔画数为21画,其中韦部部首占8笔画,艸部部首占13笔画。
《韬藉》这个词最初出自于《周易·坤卦》中的注释:“韬藉,不战而屈人之兵也。”这段注释的意思是通过隐藏自身能力和意图,使对方不战而屈服。
《韬藉》这个词在繁体中文中的写法是「韜藉」。
在古代汉字中,《韬藉》通常会有不同的写法。例如《康熙字典》中的写法是「韜積」。
1. 他深得《韬藉》之道,远离纷扰,专心研究自身的修养。
2. 易经中提到了《韬藉》,这是一种古代智慧的体现。
1. 韬光养晦:意为隐藏自身才能,等待时机的到来。
2. 篡韬伐藉:意为运用隐秘的手段来夺取权力。
1. 潜藏:意为隐藏、隐蔽。
2. 遁世:意为避开尘世、山林隐居。
1. 显露:意为显现、暴露。
2. 逞强:意为炫耀、夸张表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