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安乐。止,无实义。《诗·周颂·良耜》:“百室盈止,妇子寧止。”
(2).安处。 汉 蔡邕 《让高阳侯章》:“至德元功,器量宏大,犹且踧踖,无心寧止,况臣无功德而散怠茸闒,何以居之?”
(3).谓所当止。 明 李贽 《答周若庄书》:“苟所知未止,亦未为知止也……世固有终其身觅良师友,亲近善知识,而卒不得收寧止之功者,亦多有之。”
"宁止"是汉语中具有复合语义的文言词汇,《汉语大词典》和《古代汉语词典》均收录该词条,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一、动词性用法 表安宁止息。《後汉书·鲁恭传》载"今边境无事,宜当修仁行义,尚於宁止",此处"宁止"指社会状态的安定平息,强调由动乱转为平静的治理结果。
二、副词性用法 作反诘副词,表"岂止"。明代张居正《答宣大巡抚》言"此辈朴忠,宁止可为保障",通过反问句式强化事物超越常规范畴的界限,含递进强调意味。
三、复合结构分析 按《古汉语虚词词典》训释,"宁"表反诘时与"止"构成偏正结构,整体产生"何止于某范围"的语法功能。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宁"字本义为"所愿也",与"止"结合后衍生出限制性语义。
注:本文释义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及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语料库。
“宁止”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不同文献和语境理解。该词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出自《诗经·周颂·良耜》:“百室盈止,妇子宁止。”此处“止”为句末语气词,无实际意义,整句描写丰收后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
汉代蔡邕在《让高阳侯章》中提及:“无心宁止”,指居所或心境的安定状态,强调对现状的满足。
明代李贽在《答周若庄书》中提出“未得收宁止之功”,此处“宁止”指事物应止于当止之处,蕴含道家“知止”的哲学思想。
需注意,现代汉语中该词已不常用,多见于古典文献或特定学术研究。如需更深入分析,可参考《诗经》注本或李贽相关著作。
阿扑柏枝绿布巾才实惨绿愁红餐霞吸露拆卷阐幽探赜抄袭充美淳耀错综复杂得分飞腾風鬟富余藁书更姓改物攻研豪上诃梨勒画刹结阵忌克金琯金马碧鸡近觑眼九死一生闿彻裈虱苦辛纍黍梁狱茅柴茅土门隟民族团结麋散念词年岁签筹潜涉桥路启奠其后区处取精用弘人学睡榻术谋说言私费送元二使安西竹里馆娑罗同尘合汙透碧空闻声相思勿齿肖化肖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