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函令的意思、函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函令的解释

谓用信函下达命令。《三国志·魏志·崔炎传》:“时未立太子, 临菑侯 植 有才而爱。 太祖 狐疑,以函令密访於外。” 清 李伯元 《南亭笔记》卷六:“ 阎 无奈,祗得函令 天津 当道,派人选觅,尅日解京。” 郭希仁 《从戎纪略》:“ 上海 和议已可望成,令各省皆停战,当即抄録电文,函令 伯英 与东军派员交涉,守约停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函令”是现代汉语中较为少用的复合词,其核心意义需从字源及历史用法中解析:

  1. 字义构成

    • “函”本义指匣子(《说文解字·凵部》),引申为书信、文件容器,后特指公文形式。《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标注“函”作名词时有“信件”义项,作动词表“包容”;
    • “令”甲骨文象人跪听命状,《汉语大词典》释为“上级对下级的指示”,如“命令”“法令”。
  2. 词义演变 早期文献中“函”“令”多独立使用,民国时期开始出现组合用法。参照《近代汉语大词典》,“函令”特指通过书面形式发布的行政指令,区别于口头命令,多用于官方文书往来。例如:“省政府昨发函令各县整饬吏治”(1936年《申报》)。

  3. 当代使用 该词在现代法律文书中仍有保留,《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配套解释中提及“书面函令”作为具体行政行为的载体。但日常语境多被“公函”“通知”“批复”等替代,属于半封闭性公文词汇。

网络扩展解释

“函令”是一个汉语词汇,以下从定义、来源、用法等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指通过信函形式下达命令或指示的行为,拼音为hán lìng。该词由“函”(信件)和“令”(命令)组合而成,强调以书面而非口头传达指令的形式。


二、历史与文献来源

  1. 古代用例
    最早可见于《三国志·魏志·崔炎传》,记载曹操以信函密令征询立储意见:“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於外”。
  2. 近代及现代扩展
    清代《南亭笔记》提到官员通过信函传递指令,近代文献如郭希仁《从戎纪略》亦描述函令用于军事停战交涉。

三、实际应用场景

  1. 公文往来
    多用于政府或机构间正式文件的传递,例如1941年罗斯福总统通过函令致谢中国赠礼。
  2. 法律与协议
    如现代金融领域“私募债券身分函令规定”,体现书面指令的法定效力。

四、相关扩展

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文献原文,可参考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把脉悲鸣不宾之士不揆梼昧蚕熟长矟打不平当阑担架登门蝶戏发蒙启滞封桥分子式浮屋贡楛癸庚海洋岛酣笑豪言壮语恍惑欢嬿护脚护牌急浚金漆马桶捐例军冲军笳泐嵃乐苑略彴历山麪黏捻枝驽铅旁嘲铺底墙基齐如冉冉悠悠荣富三大运动煽炼顺时施宜死而无怨四佐搜閲特讯田巴天语土伯特土正桅索帷座毋句乡元校联瑕訾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