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赙贈的意思、赙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赙贈的解釋

(1).指贈送給喪家的財物。《後漢書·袁安傳》:“及 賀 卒郡, 閎 兄弟迎喪,不受賻贈。”

(2).謂贈送喪家以財物。《舊唐書·張長遜傳》:“ 長遜 乃遣 高靜 出塞,申國家賻贈之禮。” 清 葉夢珠 《閱世編·宦迹一》:“省城百姓如喪考妣,屬官賻贈以殯殮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赙贈(fù zèng)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專指在喪葬禮儀中向喪家贈送財物以助其辦理喪事的行為。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語義解析

  1. 字義溯源

    • “赙” 從“貝”(象征財物),《說文解字》釋為“助也”,特指以財物助人治喪。
    • “贈” 本義為“玩好相送”(《說文》),後引申為廣義的饋贈。

      二字組合後,“赙贈”專指為喪事提供的經濟資助,區别于日常饋贈。

  2. 古代禮制中的定位

    據《周禮·秋官》記載,赙贈屬“兇禮”範疇,是古代“五禮”之一。其形式包括:

    • 現金(赙金):如《漢書·何并傳》載“吏赙賦百萬”。
    • 實物(赙儀):車馬、衣物等,如《禮記·檀弓上》記孔子受赙馬以葬母。

二、文化内涵與社會功能

  1. 互助性與倫理意義

    赙贈本質是宗法社會下的互助行為,《儀禮·既夕禮》明确其“補喪家不足”的功能,體現“睦友恤喪”的倫理觀。如朱熹《家禮》強調“凡喪家不可受非親之赙”,反映其親疏邊界。

  2. 等級規範

    古代赙贈需依身份定制:

    • 諸侯相赙見《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車馬曰赙”;
    • 士庶則限帛米,《唐六典》規定“三品以上赙物不過百匹”。

三、現代演變與文獻依據

  1. 典籍記載

    • 《禮記·少儀》:“赙馬入廟門”,明器物用途。
    • 《後漢書·王丹傳》:“赙贈無所受”,彰清廉之風。
    • 《清史稿·禮志》 詳載官方赙贈制度。
  2. 當代語義

    現代漢語中,“赙贈”仍保留于書面語及方言(如閩南語“白金”),但儀式簡化為“奠儀”。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均收錄該詞,釋義為“贈送財物助人治喪”。


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2. 《周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朱熹《朱子家禮》(國家圖書館藏明刻本)
  4.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
  5.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注:古籍原文可查閱“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等學術數據庫,現代辭書建議參考權威出版社紙質或官方電子版本)

網絡擴展解釋

“赙贈”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喪葬禮儀中的財物贈送行為。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基本詞義

“赙贈”(fù zèng)指在他人辦理喪事時,贈送財物以幫助喪家。這一行為不僅是物質支持,更承載着對逝者的哀悼和對家屬的關懷。其核心含義為“以財物助喪”。

2.曆史背景與文化意義

3.等級與規範

古代赙贈依身份有嚴格區分:

4.文獻例證

5.現代關聯

當代社會雖無“赙贈”一詞,但類似風俗仍存,如喪禮中親友贈送花圈、帛金等,可視為其延續。

“赙贈”是古代喪禮中兼具經濟援助與社會倫理的重要習俗,反映了傳統禮制中的等級觀念和人文關懷。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儀禮》等古籍或權威曆史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凹坑阿失抱甕出灌鞴绁辯佞伯娘撥置差岐齒落舌鈍赤萍春麥刺觸當戗倒蹲兒摁窩兒粉末烰烰福田绀宇歸沐橫睇橫舉核叙恢谲灰殒見陣驚急裡巾冠冀求渴慕孔鸾榔榔療愁離坼六眸盲流沒略門環門戶人家米蘭谧然末屬秋顔趨谒山腹生金聖人窟神爽暑魃水會疏直瑣蟲碳黑跳布劄望諸君晩實相觑相友銷贓曦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