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peworm;cestode] 一種蠕蟲(多節縧蟲亞綱),是寄生性動物,成蟲生活在脊椎動物包括人的消化道中,幼蟲在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許多種類中都有
一種寄生蟲。屬蠕形動物扁蟲類。成蟲寄生在人或其他脊椎動物的腸腔内。呈帶狀。幼蟲叫囊蟲,多寄生在豬、牛等動物體内,也能寄生在人體内。如果進入人的腦、眼睛或心髒肌肉裡,就會引起抽風或失明等症狀。
縧蟲(拼音:tāo chóng)是一種巨大的腸道寄生蟲,屬于扁形動物門縧蟲綱。以下是關于該詞的詳細解釋:
縧蟲是寄生性蠕蟲,成蟲主要寄生于脊椎動物(包括人類)的消化道中,幼蟲則多寄生于無脊椎動物或中間宿主的脊椎動物體内。其名稱中的“縧”字原指絲線編織的帶子(《說文解字》),因蟲體呈長帶狀而得名。
我國最早關于縧蟲的記載見于《金匮要略》(公元217年),古代稱其為“寸白蟲”。
如需了解更多細節,可參考來源網頁中的完整信息。
縧蟲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縧的部首是纟,共有6畫;蟲的部首是虍,共有6畫。
縧蟲一詞源自于古代漢語,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溯到《爾雅·釋蟲》一書中。縧蟲是指一種寄生在動物或人體内的長條狀寄生蟲。因為其形狀長條且柔軟,所以得名縧蟲。
繁體字中,《縧蟲》的縧寫作縧,蟲寫作蟲。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文獻和銘文的記載,古時候的縧蟲的寫法為絛蟲。
縧蟲屬于寄生蟲的一種。
組詞:縧蟲尾、縧蟲病、縧蟲體、縧蟲科。
近義詞:續蟲、蛔蟲。
反義詞:抗蟲、滅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