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tional martyr] 死于國事,為國犧牲的人
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殇。——南朝宋· 鮑昭《代出自薊北門行》詩
指為國犧牲的人。 南朝 宋 鮑照 《代出自薊北門行》:“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 清 錢謙益 《四川叙州府興文縣知縣張振德贈光祿寺卿谥烈愍制》:“壯矣,闔門之婦孺,皆為國殤。” 清 黃遵憲 《再用前韻酬仲阏》:“任移鬥柄嗟 王母 ,枉執幹戈痛國殤。”
“國殇”是一個具有深厚曆史和文化内涵的詞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國殇”指在保衛國家的戰争中犧牲的人,特指為國捐軀的烈士。其核心含義是“死于國事”,強調以生命捍衛國家尊嚴和利益的精神。
“殇”的本義
“殇”原指未成年而亡或在外死去的人(如《說文解字》中解釋為“未成喪”),後引申為“為國犧牲”的壯烈行為。
“國殇”的出處
《九歌·國殇》的象征意義
屈原通過描繪慘烈戰争場面(如“車錯毂兮短兵接”“矢交墜兮士争先”),既表達對犧牲将士的哀悼,也贊頌其“勇赴國難”的忠烈精神。
後世引用與擴展
現代語境中,“國殇”常被用于紀念重大曆史事件中的犧牲者,如汶川地震等自然災害中的遇難者,體現民族共情。
如需進一步了解屈原《國殇》的原文及賞析,。
"國殇"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含義豐富而深刻。
"國殇"的拆分部首是"國"和"殇",分别由"囗"和"殳"構成。
"國"的筆畫數為7,部首為"囗",是指國家、國土的意思。
"殇"的筆畫數為10,部首為"殳",表示殺戮、犧牲的意思。
"國殇"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中國文化中并不常見。這個詞語在現代被用來指代整個國家因戰争而遭受的犧牲和損失,悼念壯烈獻身的戰士。
在繁體字中,"國殇"的字形沒有明顯的變化,依然是由"囗"和"殳"構成。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并沒有"國殇"這個詞語,因為其概念在古代并不普遍存在。
以下是一些關于"國殇"的例句:
1. 每年的國殇日,人們會向英勇犧牲的戰士緻以敬意。
2. 國家要重視對于國殇的紀念和保護。
一些與"國殇"相關的組詞包括:
1. "國家":指一個具有獨立政權的統一國家。
2. "殇烈":指壯烈犧牲的意思,形容因戰争或事故死去的人們。
"國殇"的近義詞有:
1. "國殇日":指特定的紀念日,用于悼念犧牲在戰争中的士兵。
2. "烈士":指因為英勇或犧牲而受到贊美和敬仰的人。
"國殇"的反義詞是:
1. "國安":指國家的安全和穩定。
2. "和平":指國家之間沒有戰争和敵對行為,和睦相處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