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翰海的意思、翰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翰海的解释

(1) [Baikal Lake]∶蒙古高原东北的北海。即现在的贝加尔湖

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

(2) 亦作“瀚海”

(3) [Gobi Desert]∶同“瀚海”

详细解释

古代北海名。《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封 狼居胥山 ,禪於 孤洐 ,登临 翰海 。” 司马贞 索隐引 崔浩 曰:“北海名,羣鸟之所解羽,故云 翰海 。”按, 唐 以前人注释《史记》《汉书》,皆解作海名。但据今人 岑仲勉 考证,既云“登临”,则是山非海,“翰海”当即今 蒙古 杭爱山 的不同音译。或以为突厥语称高山中的深谷为,略去尾音,可译成“杭海”或“翰海”。后亦用以泛指戈壁滩。参见“ 瀚海 ”。参阅 岑仲勉 《自汉至唐漠北几个地名之考定》、 柴剑虹 《“瀚海”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翰海"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根据《汉语大词典》及古代地理文献记载,其主要义项如下:

一、古称北方大湖 古代多指蒙古高原的贝加尔湖,《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骠骑将军之出代二千余里,与左贤王接战,汉兵得胡首虏凡七万余级,左贤王将皆遁走。骠骑封于狼居胥山,禅姑衍,临翰海而还",此处"翰海"即指贝加尔湖,是汉代重要地理坐标。

二、泛指北方沙漠地带 《汉书·霍去病传》颜师古注称"翰海,北海名,群鸟之所解羽,故云翰海",后引申为广袤的沙漠区域。元代耶律楚材《过夏国新安县》诗"昔年今日渡松关,西域城高碧玉湾。瀚海潮喷千浪白,天山风吼万林丹",此处"瀚海"即指戈壁荒漠。

三、文学意象中的象征 在古典诗词中常作为边塞意象出现,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通过夸张手法表现塞外苦寒景象,具有强烈的意境渲染作用。

四、地理概念的演变 清代《西域同文志》记载"今回部诸城,皆古西域地。匈奴之右臂,汉称三十六国,唐为北庭、安西两都护府,元明称别失八里、亦力把里,所谓翰海者,即其地也",可见该词随时代变迁产生地理指代位移。

以上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等权威辞书,以及《史记》《汉书》等原始文献记载。具体运用时需结合文本创作年代及上下文语境进行辨析。

网络扩展解释

“翰海”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地理名词,具体解释如下:

一、历史含义

  1. 北海(贝加尔湖)
    在汉代文献中,“翰海”最初指蒙古高原东北部的北海,即今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例如《史记》记载霍去病“登临翰海”,即指此地。

  2. 山名(杭爱山)
    据现代学者岑仲勉考证,因“登临”一词多用于山岳,认为“翰海”实为今蒙古国杭爱山的音译,突厥语中意为“高山深谷”。

二、词义演变

唐代以后,“翰海”逐渐与“瀚海”混用,泛指戈壁沙漠或广袤的干旱地带。例如古诗中“瀚海阑干百丈冰”,即用此引申义。

三、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翰海”主要用于历史文献或文学创作,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指代。部分场景下也作为人名或品牌名,寓意“博学广识”(参考名字解析)。

学术争议

关于“翰海”是山还是海,学界仍有讨论。传统注释多支持贝加尔湖,而语言学考证倾向于杭爱山,需结合史料具体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阿铺报冰公事抄白从要村妪大辅大红袍发号吐令繁富風流座分晰甘醪割势怪叹寡弱龟壳毫无二致红緑灯黄连祖焕然一新汇演回嘴伙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剪秋罗井台宽以待人烂目乐施辽迥离絶灵芬留声器柳下借阴鹿头麻带冒当铭诔瞑坐蟠屈缭纠盼瞩配发漆包线清戒趣时热脑人质施属説舌司阶烫头天地良心晚餐晩节香慰辑魏两销甲校勇销贜心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