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己有耻的意思、行己有耻的详细解释
行己有耻的解释
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
词语分解
- 行己的解释 谓立身行事。《论语·公冶长》:“ 子 谓 子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清 钮琇 《觚賸续编·简公雪冤》:“士人行己,贵乎立品,即小可以见大,即穷可以徵达
- 有耻的解释 有知耻之心。《论语·子路》:“子曰:‘行己有耻,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唐 韩愈 《秋怀诗》之五:“名浮犹有耻,味薄真自幸。” 明 李贽 《又与焦弱侯书》:“﹝ 郑子玄 ﹞文虽不如其父
网络扩展解释
“行己有耻”是源自《论语·子路》的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如下:
一、词义解释
- 基本含义:指一个人行事时应有羞耻心,凡自己认为可耻的事就不去做。这体现了对道德底线的坚守和自我约束。
- 深层内涵:强调内在的道德自律,要求人在行为前先以羞耻心审视自身,避免违背道义。这种观念与儒家“修身”思想一脉相承,是士人品格的重要标准。
二、出处与背景
- 出自《论语·子路》:孔子回答子贡关于“士”的标准时提出:“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 后世引用:如宋代陆九渊《与徐子宜书》提到“兄质性笃厚,行己有耻”,用于赞许他人品行。
三、结构与用法
- 读音:xíng jǐ yǒu chǐ(注意“行”读作“xíng”,意为“行事”)。
- 语法功能:作谓语、定语,多用于评价个人道德修养。
四、应用场景
- 个人修养:提醒人在日常行为中保持自省,如《后汉书》以“清闲贞静,行己有耻”描述理想女性形象。
- 社会规范:古代士大夫常以此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强调“知耻”是立身之本。
这一成语至今仍被用于强调道德自觉,尤其在教育、文化领域常作为修身准则引用。如需进一步了解《论语》原文语境,可参考、5的经典注解。
网络扩展解释二
行己有耻
《行己有耻》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一个人应该有一种自觉的羞耻心,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保持良好的道德和行为准则。该词的拆分部首分为“行”和“耻”,共有8个笔画。
“行己有耻”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论语·为政》中的一句话:“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在古代中国,这一理念被视为君子之道,强调自律和廉耻,要求一个人在行动中保持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不负所托。
在繁体字中,“行己有耻”可以写作“行己有恥”。这两种写法在意义上没有区别,只是用字的不同。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耻字的下半部分还有一个“至”字。这个“至”字表示到达、极致的意思,强调了耻的重要性。
例句:
作为一名领导者,他行己有耻,做事充满了谨慎和责任心。
组词:
行动、己见、有志者事竟成、耻辱、自律等。
近义词:
守礼慎行、自持自爱、自重自省等。
反义词:
无耻、不道德、放纵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