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虾蟆陵的意思、虾蟆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虾蟆陵的解释

[Hamaling mountain] 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唐代有名的游乐地区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白居易《琵琶行》

详细解释

亦作“ 虾蟇陵 ”。古地名。在 陕西省 长安县 南。 汉 董仲舒 葬于此。 唐 时为歌楼酒馆集中地。 唐 白居易 《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 虾蟇陵 下住。” 清 徐兰 《赤陵姐琵琶歌》:“宛似 虾蟆陵 下人, 潯阳江 上伤潦倒。”参阅 清 顾炎武 《日知录·上下通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虾蟆陵是唐代长安城著名地名,今多写作“蛤蟆陵”,其名称来源与文化内涵如下:

一、词源释义

“虾蟆陵”属古汉语地名,音变自汉代“下马陵”。据清代徐松《唐两京城坊考》载,此地为西汉大儒董仲舒墓所在,汉武帝经此曾下马致敬,故得名“下马陵”。唐代因关中方言“下”(xià)与“虾”(há)音近,民间渐讹传为“虾蟆陵”,见于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二、地理定位

其位置在唐长安城常乐坊内(今西安市碑林区交通大學周边)。《长安志》卷九载:“常乐坊,坊内街之东有大冢,俗呼为虾蟆陵”,印证其作为城东繁华区的历史地位,多居歌舞伎聚居。

三、文化意象

因白居易诗作的文学影响,“虾蟆陵”成为唐代教坊文化的象征符号,承载三层文化意涵:

  1. 市井繁华:毗邻曲江池与东市,属娱乐业集中地;
  2. 身世隐喻:《琵琶行》中琵琶女自称“虾蟆陵”住户,暗喻其从艺经历;
  3. 语言变迁:体现汉语地名在口语传播中的音变规律(如“下马→虾蟆”)。

四、现代遗存

今西安和平门内仍存“下马陵”地名(东起和平门,西至文昌门),存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立“汉董仲舒墓”碑,2003年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名称演变过程被收入《汉语大词典》“虾蟆陵”词条,作为汉语语音演变的典型例证。


参考来源:

  1. 中华书局《白居易集笺校》(2008)卷十二《琵琶行》笺注
  2. 辛德勇《隋唐两京丛考》(1991)第三章《长安坊里考》
  3. 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地名通典》(2017)“虾蟆陵”词条
  4. 西安市文物局《西安文物志》(2005)第三章“古墓葬”

网络扩展解释

虾蟆陵(há má líng)是唐代长安城东南的一处著名地名,其详细解释如下:


1.地理位置与名称由来

虾蟆陵位于唐代长安城东南部,曲江池附近,具体位置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咸宁县(现属西安市区范围),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内。该地原为汉代大儒董仲舒的墓地,因古代官员途经此地需下马以示敬意,故又名“下马陵”。后因语音演变,“下马陵”在民间逐渐讹传为“虾蟆陵”。


2.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


3.读音与常见误解


4. 现代遗存与考证

今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内仍存“下马陵”遗址,部分学者认为其与虾蟆陵为同一地名的不同时期称谓,可通过考古与文献互证进一步研究。


虾蟆陵是兼具历史、文化和文学意义的地名,需结合汉代儒学背景与唐代市井文化综合理解。如需更详细考据,可参考《日知录》等古籍(如提及的顾炎武考证)。

别人正在浏览...

班输悲慕贝叶书播播唱手厂屋趁逐棰掠摧悴挫沮躭酒导仗凋敝低压珥丝防不胜防废放冯轼工业电视工业气压罐子玉好景不长横僿不文环聚婚耦兼寸搅哄惎悔尽力积湿刳刀夔契了然于胸连坐狸虫凌霄犂然陆轴莽撞氓獠昵好女闾骈首就逮取办囷廪染古儒俊馺遝山海经世程衰当益壮说矮话铜山金穴玩意账文咏乌克兰无柰现代评论派象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