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蓑笠。莎,通“ 簔 ”。《敦煌曲子詞·浣溪沙》:“倦卻詩書上釣船,身被莎笠執魚竿。”參見“ 蓑笠 ”。
“莎笠”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莎笠”即“蓑笠”,指古代用草或棕編織的雨具,包含蓑衣(防雨披肩)和鬥笠(遮雨帽)。其中“莎”通假“蓑”(suō),表草編材質。
該詞出自《敦煌曲子詞·浣溪沙》:“倦卻詩書上釣船,身被莎笠執魚竿。” 描述文人放下書本、披蓑戴笠垂釣的場景,體現隱逸生活意象。
蓑笠是古代農耕社會重要雨具,兼具實用與象征意義,常出現在詩詞中表現田園或漁隱主題。
“莎笠”是“蓑笠”的通假寫法,需結合古文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敦煌文獻相關研究。
莎笠,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莎的拆分部首為艸,笠的拆分部首為竹。
莎的筆畫數為9畫,笠的筆畫數為13畫。
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莎指的是一種植物,類似于葦子或者蘆葦,而笠則是指遮陽或防雨的帽子。
在繁體字中,莎的寫法為莎草從上至下,下面加一點,笠的寫法延續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莎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些差異,但總體上與現代漢字的寫法類似,隻是筆劃的先後順序可能會有所變化。
以下是一些關于莎笠的例句:
1. 小芳佩戴着莎笠,在田間輕快地走着。
2. 池塘邊的漁夫戴着莎笠,專注地等待着魚兒上鈎。
3. 這個地區的農民都喜歡穿着短衫搭配莎笠,在田間勞作。
一些與莎笠相關的組詞有:莎草、莎葦、蘆笠等。
與莎笠意思相近的詞語有:草帽、竹帽、草頂帽等。
與莎笠意思相反的詞語可能沒有一個确切的對應詞,因為莎笠主要是用來指代一種特定的帽子,而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