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傳 漢 趙飛燕 身輕不勝風, 成帝 為築七寶避風台。 晉 王嘉 《拾遺記·前漢下》:“今 太液池 尚有避風臺,即 飛燕 結裙之處。” 唐 賈至 《贈薛瑤英》詩:“方知 漢成帝 ,虛築避風臺。” 宋 樂史 《楊太真外傳上》:“ 漢成帝 獲 飛燕 ,身輕欲不勝風。恐其飄翥,帝為造水晶盤,令宮人掌之而歌舞。又製七寶避風臺,間以諸香,安於上,恐其四肢不禁也。” 宋 劉克莊 《清平樂·贈陳參議師文侍兒》詞:“宮腰束素,隻怕能輕舉,好築避風臺護取,莫遣驚鴻飛去。”
“避風台”是一個具有曆史典故和文化寓意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字面指遮風避雨的建築設施,比喻安全的庇護所或安穩的環境。古代建築中,人們常在屋頂或特定位置建造此類平台,以抵禦風雨侵襲,保護居所安全。
曆史典故
據《拾遺記》《楊太真外傳》等記載,漢成帝因寵妃趙飛燕“身輕不勝風”,特為其建造七寶避風台,以防她被風吹走。此台以珍貴材料制成,并置香料,成為帝王寵愛的象征。
文學意象
宋代詩詞中常借此典故形容女子體态輕盈或表達憐惜之情。例如:
如今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比喻語境,既可指物理上的避風場所,也可引申為精神、情感層面的“避風港”,強調安全與庇護感。
字義:避風台是指用來避風的地方或設施。
拆分部首和筆畫:避(辶+巳)+風(風+幾)+台(發+台)
來源:避風台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哀公十五年》:避風台上。
繁體:避風臺
古時候漢字寫法:避風台
例句:我們爬上避風台,享受涼爽的海風。
組詞:避風、避風堂、避風狗、觀音避風塔
近義詞:避風處、風雨亭、遮風棚
反義詞:風口、暴風雨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