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汹涌澎湃,令人心惊的浪涛。 汉 王粲 《浮淮赋》:“凌惊波以高騖,驰骇浪而赴质。” 唐 杜甫 《奉汉中王手札》诗:“已觉良宵永,何看骇浪翻。” 清 梅曾亮 《陆母林孺人像赞》:“祁祁守礼,骇浪如砥。”
“骇浪”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释:
1. 基本释义
“骇浪”指汹涌澎湃、令人心惊的浪涛,常用于形容海上或江河中的巨浪,强调其威势令人震撼或恐惧。拼音为hài làng,注音符号为ㄏㄞˋ ㄌㄤˋ。
2. 出处与文学引用
该词最早见于汉代王粲的《浮淮赋》:“凌惊波以高骛,驰骇浪而赴质。”后世如唐代杜甫、清代梅曾亮等文人均在诗文中使用,例如“何看骇浪翻”(杜甫)、“骇浪如砥”(梅曾亮)。
3. 使用场景与例句
4. 扩展说明
“骇”字本义为惊吓、震惊,因此“骇浪”不仅描述巨浪的物理形态,更侧重心理层面的冲击。近义词包括“惊涛”“怒涛”,反义词可参考“静波”“平澜”等。
如需更全面的近反义词或例句,可查看沪江在线词典等来源。
骇浪是一个汉字词语,含义是指巨大而令人惊恐的海浪。字形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为马部和水部。马部表示大动力的象征,水部表示海洋。
骇浪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它的字形是从“马波”演化而来。在中国古代,人们常用“骇浪”来描述大海的狂暴和危险。
骇浪的马部有“马”字旁,水部为“氵”,总共12个笔画。
骇浪的繁体字形为「駭浪」,在繁体字中,马部的头部增加了一笔,形成「駭」,使其看起来更加复杂。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骇浪的形状略有变化。马部的马字旁更加明显,水部则更加简化,整体形状更加扁平。
1. 航海家们必须小心应对骇浪,以确保船只的安全。
2. 骇浪翻滚,天空阴沉,给人一种末日的感觉。
1. 惊涛骇浪:形容海洋汹涌澎湃,浪涛翻滚的景象。
2. 巨浪:指巨大的海浪。
3. 波涛汹涌:形容海洋波浪汹涌澎湃。
近义词:狂涛、巨浪、大浪。
反义词:平静、安抚、宁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