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鼓子曲的意思、鼓子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鼓子曲的解釋

曲藝的一種。流行于 河南 及 湖北 北部,約有一百多年曆史。唱曲牌、有大牌子、小牌子、套曲、闆頭曲等四類。伴奏樂器主要有三弦、檀闆、古筝、八角鼓等。以前大都是業餘愛好者圍桌坐唱,後來才上舞台演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鼓子曲是中國傳統曲藝形式之一,主要流行于河南及周邊地區,以唱為主、說唱結合,伴奏樂器以三弦、檀闆、八角鼓等為特色。以下是其詳細釋義及特征:


一、核心定義

據《中國音樂詞典》載,鼓子曲為“河南曲藝曲種,因以八角鼓擊節伴奏而得名”。其表演形式以坐唱為主,唱腔屬曲牌聯綴體,融合明清俗曲與地方音樂元素,形成獨特的叙事性說唱藝術。


二、曆史淵源

  1. 起源發展

    鼓子曲可追溯至明代中葉的汴梁小曲,清代吸收北方岔曲、南方昆腔特點,逐漸定型。清末民初進入興盛期,成為河南曲藝的代表性曲種(《中國曲藝志·河南卷》)。

  2. 名稱演變

    早期稱“八角鼓”,後因伴奏樂器中鼓的核心地位改稱“鼓子曲”,20世紀50年代後部分流派發展為“河南曲子”(《中國戲曲曲藝詞典》)。


三、藝術特征

  1. 音樂結構

    采用“曲牌聯套”體制,常用曲牌如【鼓子頭】【坡兒下】【銀紐絲】等,一套曲目通常包含十餘支曲牌(《民族音樂概論》)。

  2. 表演形式
    • 演唱方式:分“獨唱”“對唱”“群唱”,演員自擊八角鼓掌控節奏。
    • 伴奏樂器:以三弦為主,輔以古筝、琵琶、二胡及檀闆,形成“文場”伴奏體系(《曲藝音樂集成·河南卷》)。
  3. 題材内容

    多取材曆史故事、民間傳說,如《白蛇傳》《黛玉葬花》,唱詞典雅兼具方言特色。


四、傳承與現狀

鼓子曲于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編號Ⅴ-63)。當前以南陽、開封為中心開展活态傳承,部分曲目改編為戲曲劇目,如《陳三兩爬堂》源于鼓子曲傳統段目(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


參考資料

  1. 《中國音樂詞典》(人民音樂出版社)
  2. 《中國曲藝志·河南卷》(中國ISBN中心)
  3. 《曲藝音樂集成·河南卷》(文化藝術出版社)
  4.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國政府網)

網絡擴展解釋

鼓子曲是一種傳統曲藝形式,主要流行于中國多個地區,其含義和表現形式因地域不同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鼓子曲是以鼓為主要伴奏樂器的說唱藝術,表演形式以坐唱為主,兼操作樂器。早期多為業餘愛好者圍桌即興表演,後期發展為舞台演出。

二、曆史與演變

  1. 河南、湖北地區:約有一百多年曆史,唱腔分為大牌子、小牌子、套曲、闆頭曲四類,伴奏樂器包括三弦、檀闆、古筝、八角鼓等。
  2. 江西甯都地區:形成于明末清初,原名“鼓文”“道情”,由算命者和乞丐的“過街溜”發展而來,流傳近400年,被收錄于《中國戲曲曲藝詞典》。

三、表演特點

四、地域分布

主要流行于河南、湖北北部,以及江西甯都、廣昌、瑞金等地。

五、其他說明

需注意與“鼓子詞”區分:後者是宋代說唱藝術,以鼓伴奏且篇幅較短,與鼓子曲可能存在曆史淵源但屬于不同發展階段。此外,部分詞典中“鼓子曲”被誤釋為“尖酸刻薄”的成語(如),實際為曲藝術語,需結合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地區的表演形式或曲目,可參考地方文化部門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般姜鼠保持扁锉恻容池鱗斥免持贈崇厚畜家錯頭大魁黨朋定植耳括子泛濫封資修分施賦禀富埒王侯格餌狗探湯還途含懷號天宦者尖風緘鎖夾室觐接霁威醵集據理掯除勞身焦思冷遇裡正龍脊輪對毛遂堕井面審密閉牛腹蟠屈缭糾窮服入律沈魚落雁豕虎傳訛石絨十姓百名誦呗碎瓊亂玉拖繡球土質穩約無多時烏衣國涀水謝胡蝶斜塔細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