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鼓子曲的意思、鼓子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鼓子曲的解释

曲艺的一种。流行于 河南 及 湖北 北部,约有一百多年历史。唱曲牌、有大牌子、小牌子、套曲、板头曲等四类。伴奏乐器主要有三弦、檀板、古筝、八角鼓等。以前大都是业余爱好者围桌坐唱,后来才上舞台演唱。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鼓子曲是中国传统曲艺形式之一,主要流行于河南及周边地区,以唱为主、说唱结合,伴奏乐器以三弦、檀板、八角鼓等为特色。以下是其详细释义及特征:


一、核心定义

据《中国音乐词典》载,鼓子曲为“河南曲艺曲种,因以八角鼓击节伴奏而得名”。其表演形式以坐唱为主,唱腔属曲牌联缀体,融合明清俗曲与地方音乐元素,形成独特的叙事性说唱艺术。


二、历史渊源

  1. 起源发展

    鼓子曲可追溯至明代中叶的汴梁小曲,清代吸收北方岔曲、南方昆腔特点,逐渐定型。清末民初进入兴盛期,成为河南曲艺的代表性曲种(《中国曲艺志·河南卷》)。

  2. 名称演变

    早期称“八角鼓”,后因伴奏乐器中鼓的核心地位改称“鼓子曲”,20世纪50年代后部分流派发展为“河南曲子”(《中国戏曲曲艺词典》)。


三、艺术特征

  1. 音乐结构

    采用“曲牌联套”体制,常用曲牌如【鼓子头】【坡儿下】【银纽丝】等,一套曲目通常包含十余支曲牌(《民族音乐概论》)。

  2. 表演形式
    • 演唱方式:分“独唱”“对唱”“群唱”,演员自击八角鼓掌控节奏。
    • 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辅以古筝、琵琶、二胡及檀板,形成“文场”伴奏体系(《曲艺音乐集成·河南卷》)。
  3. 题材内容

    多取材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如《白蛇传》《黛玉葬花》,唱词典雅兼具方言特色。


四、传承与现状

鼓子曲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Ⅴ-63)。当前以南阳、开封为中心开展活态传承,部分曲目改编为戏曲剧目,如《陈三两爬堂》源于鼓子曲传统段目(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参考资料

  1. 《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
  2. 《中国曲艺志·河南卷》(中国ISBN中心)
  3. 《曲艺音乐集成·河南卷》(文化艺术出版社)
  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国政府网)

网络扩展解释

鼓子曲是一种传统曲艺形式,主要流行于中国多个地区,其含义和表现形式因地域不同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鼓子曲是以鼓为主要伴奏乐器的说唱艺术,表演形式以坐唱为主,兼操作乐器。早期多为业余爱好者围桌即兴表演,后期发展为舞台演出。

二、历史与演变

  1. 河南、湖北地区:约有一百多年历史,唱腔分为大牌子、小牌子、套曲、板头曲四类,伴奏乐器包括三弦、檀板、古筝、八角鼓等。
  2. 江西宁都地区:形成于明末清初,原名“鼓文”“道情”,由算命者和乞丐的“过街溜”发展而来,流传近400年,被收录于《中国戏曲曲艺词典》。

三、表演特点

四、地域分布

主要流行于河南、湖北北部,以及江西宁都、广昌、瑞金等地。

五、其他说明

需注意与“鼓子词”区分:后者是宋代说唱艺术,以鼓伴奏且篇幅较短,与鼓子曲可能存在历史渊源但属于不同发展阶段。此外,部分词典中“鼓子曲”被误释为“尖酸刻薄”的成语(如),实际为曲艺术语,需结合语境判断。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地区的表演形式或曲目,可参考地方文化部门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鼻镜恻恻吃刀虫书鸟篆寸木岑楼错遻大估摸待贾而沽撢简灯马德耀二竖二漳放教虙妃戆激瞽直贱污建溪简愿脚不点地焦坼机井惊仆酒卮开眼界宽借廉明料堆离皮粒食六泉龙绵芒寒色正懋迁命蹇难解难入泡腾骈肩累迹偏执狂侨肸轻音乐青云独步驱羊日里上交赏识神秘史不絶书食结碎米弹性体天覆地载贴用土包托足外教霞阁贤内助吸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