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牛之虻的意思、搏牛之虻的詳細解釋
搏牛之虻的解釋
原意是說主要目标應像擊殺牛背上的虻蟲一樣去滅掉秦國,而不是像消除虮虱那樣去與别人打敗。後來比喻其志在大而不在小。
詞語分解
- 搏的解釋 搏 ó 對打:搏鬥。搏擊(奮力進擊)。搏戰。搏膺(捶胸,表示憤怒)。肉搏。拼搏。 跳動:搏動。脈搏。 捕捉:搏噬。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虻的解釋 虻 é 昆蟲的一科,種類很多,身體灰黑色,長橢圓形,頭闊,觸角短,黑綠色複眼,翅透明。生活在野草叢裡,雄的吸植物的汁液,雌的吸人、畜的血。 筆畫數:; 部首:蟲;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以下是關于成語“搏牛之虻”的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讀音:bó niú zhī méng
- 字面結構:“搏”指擊打,“牛之虻”即牛背上的吸血虻蟲。字面含義為“擊殺牛背上的虻蟲”。
- 本義:原指戰略上應集中力量消滅主要敵人(如滅秦國),而非糾纏于次要對手(如虮虱般的小敵)。
2.比喻義
- 比喻志向遠大,目标明确,注重解決根本性問題而非細枝末節,強調“抓大放小”的智慧。
3.出處與背景
-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此句為謀士對項羽戰略方針的谏言,主張聚焦滅秦而非與無關勢力争鬥。
4.用法與示例
- 語法:多作賓語或定語,如:“此計乃搏牛之虻,實為上策。”
- 示例:清代小說《綠野仙蹤》中曾引用該成語,強調鏟除奸黨首惡的重要性。
5.近義與反義
- 近義:擒賊擒王、綱舉目張(需結合語境靈活對應)。
- 反義:舍本逐末、因小失大。
補充說明
該成語含輕微貶義,常用于批評缺乏大局觀的行為,或提醒聚焦核心目标。現代可引申用于商業、管理等場景,強調資源分配的優先級。
網絡擴展解釋二
搏牛之虻
「搏牛之虻」這個詞源于古代寓言故事,意指一個弱小的蟲子卻敢于挑釁強壯的牛。它用來形容勇敢面對困難、敢于挑戰強大勢力的精神。
「搏牛之虻」的部首拆分為「手部」和「牛部」,其中「手部」表示與手相關的意思,「牛部」則表示與牛有關。它的總共有6個筆畫。
在繁體漢字中,「搏牛之蟅」是「搏牛之虻」的對應字形。虻與蟅在字形上稍有差異,但它們指代的意思是一樣的。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搏牛之虻」在古代寫作「撲牛之虻」,字形上的差異并不大。
以下為一個例句:「他像搏牛之虻般,無畏地對抗強權勢力。」這句話形象地描述了一個人勇敢地挑戰強大勢力的情景。
「搏牛之虻」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 搏鬥:勇敢地戰鬥、拼搏。
- 蜉蝣之念:蜉蝣指時間短暫,念表示心中的想法,這個詞形容人們隻顧眼前利益,缺乏長遠思考。
- 螳臂當車:形容自不量力、莽撞行動的人。
與「搏牛之虻」類似的詞語有:
- 秋蛇無悔:形容沒有悔過之心的敵人或對手。
- 蚍蜉撼大樹:比喻力量相差懸殊,勢單力薄的人與強大勢力的對抗。
「搏牛之虻」的反義詞可以是「膽小如鼠」,形容一個沒有勇氣和膽量去面對困難或者挑戰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