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芰的意思、嗜芰的詳細解釋
嗜芰的解釋
《國語·楚語上》:“ 屈到 嗜芰。” 韋昭 注:“芰,蔆(菱)也。”《韓非子·難四》:“ 屈到 嗜芰, 文王 嗜菖蒲葅,非正味也,而二賢尚之,所味不必美。”後用以喻指愛好不值得的東西。
詞語分解
- 嗜的解釋 嗜 ì 喜歡,愛好:嗜學。嗜酒。嗜好(刼 )。嗜欲。嗜痂之癖(形容人的乖僻嗜好。亦稱“嗜痂成癖”)。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 芰的解釋 芰 ì 古書上指菱:芰荷(出水的荷)。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嗜芰"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漢語詞彙,其含義相對固定且具有特定文化背景。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字面釋義
- 嗜 (shì): 動詞,本義指特别愛好、沉迷于某種事物。《說文解字》釋為“嗜,欲喜之也”,強調一種強烈的、近乎本能的喜好或欲望。在“嗜芰”中,“嗜”表示對“芰”的特别偏愛。
- 芰 (jì): 名詞,指菱角,特指水生植物菱的果實,古稱兩角者為“菱”,四角者為“芰”,後常混用泛指菱角。《說文解字》釋為“芰,蔆也”,《國語》韋昭注:“芰,菱也。”可見“芰”即菱角。
二、詞彙本義
“嗜芰”的字面意思即為“特别喜歡吃菱角”或“對菱角有特别的嗜好”。
三、典故來源與文化内涵
“嗜芰”一詞的經典出處和深層含義主要來自《國語·楚語上》的記載:
“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屬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宗老将薦芰,屈建命去之。”
(屈到特别喜歡吃菱角。生病時,召來家臣囑咐說:‘祭祀我時一定要用菱角。’到了祥祭(周年祭)時,家臣準備獻上菱角,屈到之子屈建命令撤掉它。)
屈建認為父親生前嗜好菱角是個人口腹之欲,不合于祭祀需用“國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饋,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魚炙之薦”的禮制規定,故撤去菱角。此典故後用以:
- 指代個人的特殊癖好或口腹之欲。
- 引申為對某種事物不合時宜或不合禮制的過分偏愛。 常帶有輕微貶義,暗示這種喜好可能不合規範或顯得固執。
- 體現禮制與個人情感(孝心)的沖突。 屈建的行為體現了對禮法制度的遵從高于滿足父親個人嗜好的孝道形式。
四、總結
“嗜芰”一詞源于《國語》記載的屈到好食菱角的典故。其基本含義指“特别喜愛吃菱角”,但在實際使用中,更側重于表達對某種事物不合禮法或不合時宜的、近乎偏執的特殊嗜好。它承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常被引用來說明個人癖好與禮法規範之間的關系。
參考資料:
- 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對“嗜”、“芰”及“嗜芰”詞條的釋義。
- 典故來源:《國語·楚語上》(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
- 文化闡釋:曆代注疏如韋昭《國語解》、相關禮制研究及古文選本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
“嗜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讀音為shì jì,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字義解析
- 嗜:本義為“愛好、沉迷”,如《說文解字》解釋“嗜,嗜欲,喜之也”。
- 芰:指菱角,一種水生植物的果實,如《國語·楚語上》韋昭注:“芰,菱也”。
組合後,“嗜芰”字面意為“愛好吃菱角”,但實際引申為對看似無價值事物的特殊偏好。
二、典故出處
該詞源自《韓非子·難四》和《國語·楚語上》的記載:
- 楚國大夫屈到(屈建之父)特别喜愛吃菱角(“屈到嗜芰”),周文王則偏愛菖蒲腌菜。
- 韓非子評論道:“非正味也,而二賢尚之,所味不必美”,指出兩人雖為賢者,但喜好的并非美味,借此比喻對不值得事物的執着。
三、引申含義
“嗜芰”後來發展為成語,常用于:
- 批評或自嘲:形容對他人眼中無意義事物的沉迷,如特殊癖好或非主流興趣。
- 哲學反思:暗示價值判斷的主觀性,如《韓非子》中強調“賢者之好未必合乎常理”。
四、用法示例
- 古籍用例:“屈到嗜芰,文王嗜菖蒲葅”(《韓非子》)。
- 現代引申:“他癡迷收集瓶蓋,旁人笑他嗜芰,他卻樂在其中。”
參考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渤渤撐腸拄肚池門癡蠅重溫春腳呆性大頭巾頂門兒東談西說鬥子鹽度内耳報神發立方回發铏福建省輔聖蝦蟆給事隺俸黑碌碌蝴蝶會降班交臂曆指佳制傑俊禁台進種善群連鳌跨鲸兩相情原硫化物醁醽論政騾駒馬日民監泯亡目眩頭暈嫩箭泥多佛大偏委髬耏平息痞子牆籬愆邪訖了傾谄任人宰割溶溶澹澹世位孫讓談次天秤抟土作人尪瘠猥瑣五英黠鬼小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