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芰的意思、嗜芰的詳細解釋
嗜芰的解釋
《國語·楚語上》:“ 屈到 嗜芰。” 韋昭 注:“芰,蔆(菱)也。”《韓非子·難四》:“ 屈到 嗜芰, 文王 嗜菖蒲葅,非正味也,而二賢尚之,所味不必美。”後用以喻指愛好不值得的東西。
詞語分解
- 嗜的解釋 嗜 ì 喜歡,愛好:嗜學。嗜酒。嗜好(刼 )。嗜欲。嗜痂之癖(形容人的乖僻嗜好。亦稱“嗜痂成癖”)。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 芰的解釋 芰 ì 古書上指菱:芰荷(出水的荷)。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嗜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讀音為shì jì,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字義解析
- 嗜:本義為“愛好、沉迷”,如《說文解字》解釋“嗜,嗜欲,喜之也”。
- 芰:指菱角,一種水生植物的果實,如《國語·楚語上》韋昭注:“芰,菱也”。
組合後,“嗜芰”字面意為“愛好吃菱角”,但實際引申為對看似無價值事物的特殊偏好。
二、典故出處
該詞源自《韓非子·難四》和《國語·楚語上》的記載:
- 楚國大夫屈到(屈建之父)特别喜愛吃菱角(“屈到嗜芰”),周文王則偏愛菖蒲腌菜。
- 韓非子評論道:“非正味也,而二賢尚之,所味不必美”,指出兩人雖為賢者,但喜好的并非美味,借此比喻對不值得事物的執着。
三、引申含義
“嗜芰”後來發展為成語,常用于:
- 批評或自嘲:形容對他人眼中無意義事物的沉迷,如特殊癖好或非主流興趣。
- 哲學反思:暗示價值判斷的主觀性,如《韓非子》中強調“賢者之好未必合乎常理”。
四、用法示例
- 古籍用例:“屈到嗜芰,文王嗜菖蒲葅”(《韓非子》)。
- 現代引申:“他癡迷收集瓶蓋,旁人笑他嗜芰,他卻樂在其中。”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嗜芰》的意思
《嗜芰》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描述人們對某種特定事物的癡迷或無法自拔的追求和喜愛。它表示一種近乎狂熱地追求和沉迷于某個追求,往往超越了理智和常規。
拆分部首和筆畫
《嗜芰》的拆分部首是口和艸。它共有15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嗜芰》一詞多出現于古代文學作品中,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在字形方面,它的繁體字是「嗜薺」。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嗜芰」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即便使用繁體字也隻是将「嗜」字的「薺」部分改為「薺」而已。
例句
1. 他對音樂的嗜芰達到了一種無法自拔的地步。
2. 她對時尚文化的嗜芰使她總是追隨潮流趨勢。
組詞
嗜血、嗜好、嗜好者、嗜酒、嗜煙、嗜睡
近義詞
迷戀、癡迷、着迷
反義詞
厭惡、憎惡、讨厭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