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拜賜的意思、拜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拜賜的解釋

[humbly receive (gifts,advice)] 拜謝他人的賞賜贈予

詳細解釋

拜謝或拜受賜贈。《禮記·玉藻》:“大夫拜賜而退,士待諾而退。” 孔穎達 疏:“此一節尊卑受賜拜謝之禮。”《史記·大宛列傳》:“﹝ 騫 ﹞乃曰:‘天子緻賜,王不拜則還賜。’ 昆莫 起拜賜,其他如故。” 宋 宋祁 《九日侍宴太清樓》詩:“省收行步玉,拜賜儼華裙。”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内閣三·貂帽腰輿》:“大臣自六卿至科道,每朝退見閣,必手摘煖耳藏之。 江陵 亦不以為訝,此已拜賜而違命不用者。”亦指拜受賜教。 唐 韓愈 《答劉秀才論史書》:“辱問見愛,教勉以所宜務,敢不拜賜!”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拜賜”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源于古代漢語,并在現代漢語中保留了特定的語境和色彩。以下是詳細的解釋:

一、核心含義 “拜賜”字面意思是“拜謝賞賜”。它最初指恭敬地接受并感謝(君主、尊長或他人)給予的賞賜或恩惠。這裡的“拜”表示恭敬的禮節,“賜”指上對下的給予。例如在古籍中常用來描述臣子接受君王的賞賜。

二、引申義與感情色彩演變 在語言發展過程中,“拜賜”逐漸衍生出一個更具特色且在現代更常用的含義:

三、詞源與古典用例 該詞的諷刺用法由來已久,其經典出處可追溯至《左傳·襄公三年》:

“文子曰:‘…… 以齊人之朝夕釋憾于敝邑之地,是以大請。敝邑之急,朝不及夕,引領西望曰:“庶幾乎!” 比執事之間,恐無及也!’ 見中行獻子,賦《圻父》。獻子曰:‘偃知罪矣!敢不拜賜!’” 此處的“拜賜”是晉國大臣荀偃(中行獻子)對魯國季孫行父(文子)嚴厲批評的回應,表面是恭敬接受批評(“拜賜”),實則暗含不滿和諷刺,認為對方的指責是強加的“恩賜”。這個典故奠定了“拜賜”用于反語諷刺的基礎。

四、現代用法 在現代漢語中,“拜賜”的本義(恭敬接受賞賜)已極少使用。它幾乎專用于諷刺或怨恨的語境,表達說話者對造成不良後果的行為或人的譏諷性“感謝”。使用時需注意語境,其諷刺意味非常明顯。

“拜賜”一詞的核心在于表達一種“承受(恩惠或後果)”的關系。其古典本義指恭敬接受賞賜,但在語言演變中,其諷刺用法——特指承受對方造成的、常為負面的後果,并以此進行反語表達——成為現代漢語中的主導含義和主要用法。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 - 對“拜賜”的本義及引申義有詳細收錄和解釋。
  2. 《古代漢語詞典》 - 收錄該詞,并常引用《左傳》典故說明其諷刺用法來源。
  3. 王力《古代漢語》 - 在文選講解《左傳》相關篇章時會涉及此詞的特殊用法。
  4. 《左傳·襄公三年》 - 該詞經典出處,揭示了其諷刺用法的早期源頭。

網絡擴展解釋

“拜賜”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拜賜”指恭敬地拜謝或接受他人的賞賜、贈予,常用于表達對尊長或地位較高者贈予的感激之情。


二、詳細釋義

  1. 禮儀性行為
    源自古代禮儀制度,強調受贈者需通過“拜”的禮節表達謝意。例如《禮記·玉藻》記載:“大夫拜賜而退,士待諾而退”,說明不同身份者受賜時的禮儀差異。

  2. 具體場景應用
    常見于曆史文獻中,如《史記·大宛列傳》描述張骞出使西域時,昆莫王因天子賞賜而行拜禮,體現對中央王朝的尊崇。


三、古籍出處與演變


四、字義分解


五、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拜賜”多用于書面或正式場合,也可在特定語境中帶諷刺意味(如“今日困境,全拜賜于他的決策”),但此用法較為少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法語翻譯,可參考《禮記·玉藻》或相關雙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嗷騷阿撲本同末異卞躁編置秉臬碧虛上監博謇闡擇黐黏蹿躂紞如大小宋掉缭吊審短後繁阜方達胏石撫勞藁街漿糊解弛機惠稷饋譏戲捐身居攝闊人癞猴子糧饷靈館六詩麻實描繡年紀凝瞳弄送排城偏不的匹庶蹊蹻勤政聚會七夕鍼任達不拘如錐畫沙塞内商霖審美觀十四弦庶伯四國搜選談駁桃來李答田田通資脫監遐爾邪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