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庸俗不高尚的人。《後漢書·文苑傳·劉梁》:“常疾世多利交,以邪曲相黨,乃著《破羣論》。時之覽者,以為‘ 仲尼 作《春秋》,亂臣知懼;今此論之作,俗士豈不愧心。’” 南朝 齊 孔稚珪 《北山移文》:“請迴俗士駕,為君謝逋客。”《南史·循吏傳·何遠》:“其所會遇,未嘗以顔色下人。是以多為俗士所疾惡。其清公實為天下第一。”
(2).見識淺陋的人。《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諸葛孔明 者,卧龍也,将軍豈願見之乎” 裴松之 注引 晉 習鑿齒 《襄陽記》:“ 德操 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宋 何薳 《春渚紀聞·記硯》:“或疑是 渾州 呂老 所作,而研首無‘呂’字,其製巧妙,非俗士所能為。”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四篇:“又有《對楚王問》,自辯所以不見譽于士民衆庶之故,先征歌曲,次引鲸鳳,以明俗士之不能知聖人。”
(3).未出家的世俗之士。 唐 韓愈 《别盈上人》詩:“山僧愛山出無期,俗士牽俗來何時。”
“俗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解釋:
庸俗不高尚的人
指品格低俗、缺乏高尚情操的人。例如蘇轼在詩句中寫道:“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強調俗士的庸俗難以改變。
來源:《後漢書·文苑傳·劉梁》提到“俗士豈不愧心”,暗含對這類人的批判。
見識淺陋的人
常用于形容目光短淺、缺乏遠見的人。如《三國志》注引《襄陽記》提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将俗士與“識時務”的俊傑對比。
來源:南朝孔稚珪的《北山移文》中亦有“請迴俗士駕”,表達對淺薄者的排斥。
未出家的世俗之人
在宗教語境中,特指未脫離凡塵的普通民衆。例如唐代韓愈的詩句“俗士牽俗來何時”,以“俗士”與“山僧”形成對比。
來源:多出現于古代文學作品中,體現世俗與修行的對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用例,可參考、2、5中提到的《後漢書》《三國志》及蘇轼、韓愈的作品。
《俗士》是一個漢字詞語,用來形容一個人在思想、行為和品味方面平庸、普通以及世俗化。
《俗士》由兩個部首組成:
《俗士》共有8個筆畫。
《俗士》源于古代,最早出現在《左傳》一書中。它的繁體形式為「俗士」。
古時候,《俗士》的寫法是「塾」。它由兩個部首組成:
這個字的意思是指在鄉間教學的小學。
1. 他雖然身居高位,卻始終保持着樸素的生活方式,不願成為一個俗士。
2. 這個年輕人雖然出身貧寒,但他追求卓越,決不做一個俗士。
1. 俗氣:形容言行舉止庸俗而不雅。
2. 俗套:指陳舊、缺乏創新的方式或說辭。
3. 俗人:指普通人,與高尚的人相對。
平庸、庸常、凡俗、世俗
雅士、文士、士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