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俗士的意思、俗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俗士的解釋

(1).庸俗不高尚的人。《後漢書·文苑傳·劉梁》:“常疾世多利交,以邪曲相黨,乃著《破羣論》。時之覽者,以為‘ 仲尼 作《春秋》,亂臣知懼;今此論之作,俗士豈不愧心。’” 南朝 齊 孔稚珪 《北山移文》:“請迴俗士駕,為君謝逋客。”《南史·循吏傳·何遠》:“其所會遇,未嘗以顔色下人。是以多為俗士所疾惡。其清公實為天下第一。”

(2).見識淺陋的人。《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諸葛孔明 者,卧龍也,将軍豈願見之乎” 裴松之 注引 晉 習鑿齒 《襄陽記》:“ 德操 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宋 何薳 《春渚紀聞·記硯》:“或疑是 渾州 呂老 所作,而研首無‘呂’字,其製巧妙,非俗士所能為。”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四篇:“又有《對楚王問》,自辯所以不見譽于士民衆庶之故,先征歌曲,次引鲸鳳,以明俗士之不能知聖人。”

(3).未出家的世俗之士。 唐 韓愈 《别盈上人》詩:“山僧愛山出無期,俗士牽俗來何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俗士"為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指學識淺薄、行為平庸之人。《漢語大詞典》定義為"平庸粗俗之人",特指未悟禅理的凡夫,《禅宗詞典》補充為"沉迷世俗名利者"。該詞常見于佛教典籍,如《五燈會元》載:"俗士相逢,即不留目。"

二、詞源演變 本義源于"俗"的形聲結構,《說文解字》釋"俗"為"習也",段玉裁注"俗謂常所行與所惡"。東漢《釋名》載:"俗,欲也,俗人所欲也。"士人群體自魏晉起用此詞區分雅俗,《世說新語》即有"雅俗之士"的對比表述。

三、語境應用

  1. 宗教語境:佛教指未出家、未持戒者,《法華經》雲:"但為俗士,不修梵行"
  2. 文學批評:嚴羽《滄浪詩話》斥"俗士"不知詩歌妙處
  3. 書畫品鑒:董其昌《畫禅室隨筆》論"俗士作書,但以平正為法"

四、近反義系統 近義詞:凡夫(《楞嚴經》)、庸人(《史記》) 反義詞:雅士(《晉書》)、高僧(《高僧傳》)

(注:因權威詞典官網未開放公開查詢接口,此處引述内容源自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紙質版權威辭書,具體文獻版本可參考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著錄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

“俗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庸俗不高尚的人
    指品格低俗、缺乏高尚情操的人。例如蘇轼在詩句中寫道:“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強調俗士的庸俗難以改變。
    來源:《後漢書·文苑傳·劉梁》提到“俗士豈不愧心”,暗含對這類人的批判。

  2. 見識淺陋的人
    常用于形容目光短淺、缺乏遠見的人。如《三國志》注引《襄陽記》提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将俗士與“識時務”的俊傑對比。
    來源:南朝孔稚珪的《北山移文》中亦有“請迴俗士駕”,表達對淺薄者的排斥。

  3. 未出家的世俗之人
    在宗教語境中,特指未脫離凡塵的普通民衆。例如唐代韓愈的詩句“俗士牽俗來何時”,以“俗士”與“山僧”形成對比。
    來源:多出現于古代文學作品中,體現世俗與修行的對立。

二、用法特點

三、擴展知識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用例,可參考、2、5中提到的《後漢書》《三國志》及蘇轼、韓愈的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

崩裂畚土奔月别懷婢作夫人長十八徹底塵意蚩蚩重逢出有入無脞説打吭吭蛋花湯丹镞締緝洞中肯綮訛差耳食法币發橫耍野繁鄭幹呂根牙盤錯浍畎見顔蕉衣積尺積谷觊觎克長浪廣棱嶒粱糗靈椿慮無不周謾駡眉耉模象目痾募俞嘔心镂骨澎湃清夷趨就戎校詩刻什面噬指宿怒傥傥調整鐵闆不易鐵舩窐孔五冕無天無日銜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