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能舞蹈的馬。 宋 曾慥 《類說·蹀馬戲》:“宴土蕃使蹀馬之戲,皆五色彩絲金具裝於鞍上,加麟首飛翅。樂作,馬皆隨音蹀足,宛轉中節,胡人大駭。”
(2).指按蹀馬動作譜成的樂曲。《舊唐書·音樂志二》:“及會,先奏坐部伎,次奏立部伎,次奏蹀馬,次奏《散樂》而畢矣。”
“蹀馬”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能舞蹈的馬
指經過訓練後能隨音樂節奏踏步、動作協調的表演用馬。據記載,這類馬在表演時會佩戴華麗的裝飾,如“五色彩絲金具裝於鞍上,加麟首飛翅”,且能隨樂曲“蹀足宛轉中節”,令觀者驚歎。這種表演形式常見于古代宴會或外交場合,例如唐代宴請吐蕃使者時曾展示“蹀馬之戲”。
樂曲名稱
指以蹀馬表演動作為靈感創作的音樂,屬于唐代宮廷樂舞體系的一部分。據《舊唐書·音樂志》記載,蹀馬樂曲在宴會中常與“坐部伎”“立部伎”等樂舞形式依次演奏,可見其儀式性和娛樂性并重。
補充說明:
“蹀馬”一詞反映了古代馴獸技藝與音樂藝術的結合,是研究唐代樂舞文化的重要線索。其表演形式可能對後世馬戲藝術有一定影響,但因史料有限,具體細節仍需結合更多考古發現進一步考證。
《蹀馬》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走路輕盈或步伐矯健靈活。
成語《蹀馬》的拆分部首是「辵」和「馬」,共計8個筆畫。
《蹀馬》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詩經·秦風·蹀躞》中的一句詩:“蹀躞逝者,颛顼贻我。”意思是說他們輕盈地跳躍而過,太陽神賜予了我希望。
《蹀馬》的繁體寫法為「躂馬」。
在古時候,《蹀馬》這個成語的漢字寫法為「蹀馬」。
他的步伐輕盈靈活,就像蹀馬一樣。
蹀馬蹑影、蹀馬行雲、蹀馬西風。
蹂躞馬蹄、飛馳。
沉重疲憊、緩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