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邆賧 ”。古地名。在今 雲南省 鄧川縣 地。《新唐書·南蠻傳中·邆睒诏》:“ 邆睒詔 ,其王 豐咩 ,初據 邆睒 ,為禦史 季知古 所殺。”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五:“八詔者, 隋 時 永昌 姚州 聞有 蒙舍詔 、 蒙嶲詔 、 越析詔 、 浪穹詔 、 施浪詔 、 邆賧詔 ,又有 傍 ( 時傍 )、 矣川羅識 二族,通號八詔。”參見“ 八詔 ”。
“邆睒”是一個古代地名相關的詞彙,其含義及背景如下:
曆史演變
邆睒最早見于唐代史籍,是南诏國“六赕”之一(“赕”為南诏行政單位)。宋代大理國時期沿用此名,元代後逐漸被“鄧川”取代,現為洱源縣下轄鎮。
地理位置
位于洱海西北部,地處滇西茶馬古道要沖,曆史上是連接大理與吐蕃(今西藏)的重要驿站。
現代對應
今名“鄧川”,以乳制品(如鄧川奶粉)聞名,屬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
如需進一步了解邆睒的曆史事件或文化影響,可查閱《蠻書》《雲南志》等古籍。
《邆睒》(teng shuang)是一個古漢字詞語,一般用來形容人的舉止行為輕佻、草率、不莊重。常用于貶義形容。
《邆睒》的部首為衣,總共有13個筆畫。
《邆睒》是古漢字,其來源和具體出處已不可考,但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中的使用。
《邆睒》的繁體字為「騰爽」。
古時候《邆睒》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但常見的寫法為還是「衣褒」。寫法的變化是漢字的發展和演變過程中的一部分。
她對待工作邆睒不堪,從來沒有認真過。
邆睒可以和其他字組成短語或詞語,例如:邆睒輕佻、邆睒不羁、輕佻邆睒等。
和邆睒意義相近的詞語有:輕率、草率、不莊重、不穩重等。
和邆睒意義相反的詞語有:莊重、穩重、慎重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