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匦函的意思、匦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匦函的解釋

(1).朝廷接受臣民投書的匣子。始置于 唐 。 唐 韓愈 《贈唐衢》詩:“當今天子急賢良,匭函朝出開 明光 。” 唐 元稹 《獻事表》:“凡今之人,以諫鼓匭函為虛器,謂拾遺補闕為冗員。” 宋 歐陽修 《南省策試第五道》:“立肺石以達窮民,設匭函以開言路。”《資治通鑒·後漢高祖乾祐元年》:“ 蜀 主以 張業 、 王處回 執政,事多壅蔽,己未,始置匭函,後改為獻納函。”

(2).亦稱上呈朝廷的書信、奏章。 宋 嶽珂 《籲天辯誣通叙》:“朝上匭函,暮拘矢狴,風旨之下,淩虐可知。” 宋 葉適 《劉子怡墓志銘》:“甲申大旱,草根木實俱盡。君亟入匭函,乞發常平,賣度僧牒,轉糴他州,詞甚哀痛,上大驚。”參見“ 匭院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匦函(guǐ hán)是古代中國特有的文書收納器具,由“匦”與“函”複合構成。據《漢語大詞典》解釋,“匦”本義為匣子,特指官府用于收納臣民上書或舉報文書的方匣;而“函”指封套或容器,二者結合後,匦函專指具有保密性和正式性的官方文書投遞裝置。

從制度史角度看,匦函最早可追溯至唐代的“投匦制度”。據《舊唐書·職官志》記載,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設立四色銅匦于朝堂,分别接納“招谏”“伸冤”“獻賦頌”“言天象災變”四類文書,由“知匦使”專職管理。其形制為銅鑄方匣,頂部設可入不可出的投書孔,側面配鎖鑰,确保文書的保密性。

在功能層面,匦函兼具行政監督與輿情收集雙重作用。宋代《事物紀原》載,匦函制度延續至宋元時期,演變為“登聞鼓院”與“檢院”并行的文書處理體系。至明清時期,雖不再專設銅匦,但通政使司仍沿用密封函匣接收奏章,延續了匦函“直達天聽”的政治傳統。

文字學考據顯示,“匦”字從匚從軌,其形符“匚”(fāng)象征盛物之器,聲符“軌”暗含規範之意,整體構字體現官府文書管理的制度化特征。而“函”字甲骨文作“凵”内藏箭矢形,引申為封緘機密之物,與匦函的保密功能形成語義呼應。

網絡擴展解釋

“匦函”是中國古代至近現代具有特殊功能的容器,其含義可分為曆史制度層面和現代引申層面:

一、曆史制度中的“匦函”

  1. 核心定義
    匦函是古代朝廷設置的匣子,用于接收臣民投遞的書信、奏章或谏言,類似于“意見箱”。其名稱源于“匦”(小匣子)與“函”(信件容器)的組合(,)。

  2. 制度起源與發展
    根據史書記載,匦函制度萌芽于漢代,南梁時期初具雛形,唐代開始廣泛推行。例如武則天時期設立“銅匦”,分設“延恩”“招谏”“伸冤”“通玄”四類,分類受理不同訴求()。

  3. 功能特點
    匦函區别于普通上書渠道,強調“直達君主”,減少行政壅滞。宋代歐陽修曾提到“設匦函以開言路”,說明其作為政治溝通工具的重要性()。


二、現代引申含義

  1. 廣義意見箱
    近現代語境中,“匦函”可泛指政府、學校等機構設置的意見收集箱。例如網頁提到“學校每周公開讨論同學投入匦函的建議”()。

  2. 文學與政治象征
    在文學作品中,匦函常被用作下情上達的象征。如唐韓愈詩句“匭函朝出開明光”,暗喻君主納谏的開明政治()。


三、詞義辨析

如需了解具體朝代案例或制度細節,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如《資治通鑒》等)。

别人正在浏覽...

哀恫安咐半死不活包藏奸心跰跰鞭撾傧豆筆音不茹柔采蘭子慘然不樂草率收兵稱力疇年楚塹觸通存養耽書鬥很額樓肥偉攻社垢紛管絡鼓動瑰富袿熏過故人莊厚誠後廈皇器花磚靧沐降戬糾軍居民愧不敢當老俵李陵台鈴柝柳宿默口木面雕刻内倉泥坑偏賞奇毛輕跳欺人眼目三獻玉食不二味拾物铄金點玉樹植俗禮所已檀心王主無名小輩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