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八體書的意思、八體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八體書的解釋

指八種書體。 唐 高彥林 《阙史·裴丞相古器》:“ 兗州 有書生姓 魯 ,善八體書。” 清 王士禛 《香祖筆記》卷十一:“《龍城録》載, 王宏 , 濟南 人,與 唐文皇 少為同學,從受八體書。”參見“ 八體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八體書是中國古代書法體系中對八種不同書寫風格的統稱,最早見于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序》,其具體分類依據秦漢時期的官方文字規範。根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八體包含:

  1. 大篆: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标準字體,以《石鼓文》為代表,筆法渾厚圓潤,結體嚴謹(《說文解字》)。
  2. 小篆:秦始皇統一文字後的官方書體,字形修長勻稱,代表作為李斯《泰山刻石》(《史記·秦始皇本紀》)。
  3. 刻符:專用于符節契券的篆刻文字,線條剛勁簡省,常見于虎符銘文(《漢官舊儀》)。
  4. 蟲書:以鳥蟲紋飾為特征的裝飾性字體,多用于旗幟、符信,漢代瓦當可見其遺韻(《後漢書·輿服志》)。
  5. 摹印:適應印章镌刻的變體篆書,筆劃方折平正,開漢代缪篆之先河(《通志·六書略》)。
  6. 署書:匾額題署專用的大字篆隸,筆勢開張雄健,漢代宮阙題榜多屬此類(《書斷·署書篇》)。
  7. 殳書:兵器銘文體系,因刻于殳杖得名,兼具篆隸過渡特征(《顔氏家訓·書證篇》)。
  8. 隸書:秦漢公文常用字體,化篆書圓轉為方折,為楷書前身,雲夢秦簡可見早期形态(《晉書·衛恒傳》)。

這一分類體系不僅反映了秦漢時期文字演變的階段性特征,更承載着古代政治制度、工藝美術與社會文化的多維信息(《中國書法史·秦漢卷》)。

網絡擴展解釋

“八體書”是漢語中一個與書法相關的術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文化語境中有不同的解釋,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秦代定義的八種書體(側重用途分類)

秦始皇統一文字後,将官方認可的書體分為八種,其中既包含字體分類,也包含特殊用途的書寫形式:

  1. 大篆:西周晚期文字,代表作為籀文。
  2. 小篆:秦朝統一後的标準篆書,如李斯《泰山刻石》。
  3. 刻符:用于符信(如兵符)的篆書變體。
  4. 蟲書:筆畫如蟲形的裝飾性字體,多用于旗幟、符節。
  5. 摹印:印章專用篆書,布局適應印面。
  6. 署書:匾額、題署用字,字形較大且莊重。
  7. 殳書:兵器銘文,風格剛勁簡率。
  8. 隸書:民間簡化篆書演變而來,便于書寫。

二、唐代及以後的八種書體(側重字體分類)

隨着書法藝術發展,“八體”逐漸演變為指代不同字體的統稱,常見解釋包括:

  1. 古文:先秦六國文字。
  2. 大篆/小篆:保留篆書體系。
  3. 隸書:漢代通行字體。
  4. 草書:包括章草、今草。
  5. 楷書(正書):唐代成熟的規範字體。
  6. 行書: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
  7. 飛白:筆畫中留白的特殊技法。
  8. 八分(楷隸):隸書向楷書過渡的字體,如《熹平石經》。

使用場景與引申義

若需更深入的曆史考證或書法實例,可參考《說文解字序》《書斷》等古籍,或權威書法史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赤口日崇明島籌饟創導傳重打夯船代舞調貼東菑鹗薦二十四賓客慣事龜壽漢光旱軍好善煎炙脊背及己驚倏埳室駃河苦身焦思曆來令問露己揚才馬羅披梅夏悶罐車冥工溟瀛謬亂目擊道存木牛流馬木丸濃濁盆覆氣淩霄漢欺人之談升朝繩約奢望石破天驚石竈收迹書冊四荒俗囿鐵廠頭盔托肺腑問候午達毋望之禍五洋賢力閑量銷減小人得志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