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繩索。亦比喻拘束,約束。《老子》:“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後漢書·儒林傳論》:“至如 張溫 、 皇甫嵩 之徒……猶鞠躬昏主之下,狼狽折紮之命,散成兵,就繩約,而無悔心。” 李賢 注:“繩約,猶拘制也。” 宋 葉適 《紀綱議》之二:“人之知慮,不能自出於繩約之内。” 明 張居正 《送南陽公赴留都考功序》:“今之人士,繩約於毀譽之中久矣。” 清 許汝霖 《贈湯宗伯潛庵先生》詩:“百事具規模,羣情奉繩約。”
“繩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義和比喻義兩方面理解:
1. 字面含義
指繩索,即用纖維或金屬絲擰成的條狀物,用于捆綁或固定物體。例如《老子》中“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強調繩索的束縛作用。
2. 比喻含義
引申為約束、限制,多指通過規則、約定對人的行為加以規範。如《後漢書》提到“就繩約而無悔心”,描述在制度約束下仍無怨悔的狀态。宋代葉適《紀綱議》中“不能自出於繩約之内”,也體現了規則對人的限制性。
使用場景與特點
經典引用示例
《老子》以“繩約”喻自然之道不可違抗;清代許汝霖詩句“群情奉繩約”,則體現對共同規則的遵從。
如需進一步分析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提供例句或文獻段落。
繩約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指的是用繩子結成的契約或約定。這是古代中國常見的一種約定方式,它代表了雙方的承諾和信任。
繩約由兩個部首組成:纟(糸)和雲。其中,纟(糸)是表示與紡織、繩索有關的部首,雲表示與雲朵相關的部首。
繩約的總筆畫數為10個,其中纟(糸)部2畫,雲部4畫。
繩約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周書·洪範》中,描述了兩個人利用繩子結成的契約。這表明繩約起源于古代中國,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時期即有記錄。
《繩約》的繁體形式為「繩約」。
在古代,繩約的寫法略有不同,其中纟(糸)部的寫法為「幺」,雲部的寫法為「」。所以古時候的繩約寫作「幺」+「」。
1. 我們通過一紙繩約,保證了彼此的承諾。
2. 按照繩約的規定,我們必須履行我們的義務。
1. 繩索:指用于捆綁、拴系、吊挂等的繩子。
2. 繩子:指用線或纖維等搓成的一種長而緊的物體。
3. 約定:指雙方自願并經過協商達成的一種約束性協議。
1. 條約:指各國之間訂立的有關國際事務的協議。
2. 契約:指雙方為了實現某種目的而互相訂立的書面協議。
1. 解約:指解除契約或取消約定。
2. 不約而同:指雙方意見一緻,沒有經過約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