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敲奏一种瓦质乐器。《易·离》:“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事类》:“管库隶臣,呵强 秦 使鼓缶。”
(2).《艺文类聚》卷三六引 晋 孙楚 《庄周赞》:“ 庄周 旷荡,高才英雋,本道根贞,归於大顺。妻之不哭,亦何所懽,慢弔鼓缶,放此诞言,殆矫其情,近失自然。”后即借“鼓缶”以指丧妻。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荀奉倩 丧妻,神伤而卒,非鼓缶之情也。” 宋 刘克庄 《风入松·福清道中作》词:“萧瑟擣衣时候,凄凉鼓缶情怀。远林遥落晚风哀,野店犹开。”
“鼓缶”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本义:敲奏瓦质乐器
引申义:代指丧妻
补充说明:
“缶”在古代兼具乐器和容器的功能,如《史记》中蔺相如逼秦王“击缶”的典故,也印证了其作为乐器的用途。而庄子“鼓盆(缶)”的典故,则赋予了这个词更深的哲学意涵。
《鼓缶》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用手或者工具敲击缶子,发出声音的动作。
《鼓缶》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鼓”的部首“鼓”,右边是“罐”的部首“缶”。它的总笔画数为16笔。
《鼓缶》这个词来源于先秦时期的文字形态,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鹿鸣》这首诗中,原句为:“使我鼓缶,踊跃其后。”意思是“让我敲击缶子,跳跃起舞”。后来,这个词逐渐成为敲击缶子发声的动作的代名词。
《鼓缶》的繁体字为「鼓瓿」。
在古代,汉字写法有所变化,但《鼓缶》的基本形态并没有改变。古时候的写法与现代写法一样,由左边的“鼓”和右边的“缶”组成。
1. 小朋友用木棍鼓缶,制造出了清脆的敲击声。
2. 演奏家巧妙地运用鼓缶的技巧,给音乐会增添了不少魅力。
鼓拍、鼓点、鼓击、缶酒、缶罐
敲击、敲打、敲响
悄无声息、寂静无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