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拔十得五的意思、拔十得五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拔十得五的解释

谓选拔人才而得其半数。《新唐书·张九龄传》:“夫吏部尚书、侍郎,以贤而授者也,岂不能知人?如知之难,拔十得五,斯可矣。” 宋 陈师道 《谢胡运使启》:“谓拔十得五而可得其半,故匿瑕含垢而以求其长致。”《宋史·选举志一》:“ 太宗 即位,思振淹滞,谓侍臣曰:‘朕欲博求俊彦於科场中,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拔十得五”是一个源自古代典籍的汉语成语,字面释义指“从十人中选拔五人”,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以下三层:

一、本义与出处溯源

该成语最早见于《晋书·卷六十六》记载的“拔十得五,尚曰比肩”,描述了人才选拔的务实标准。唐代史学家房玄龄在编纂《晋书》时,通过此语强调选拔人才应注重实效性,而非苛求完美。北宋类书《太平御览·卷六百二十八》亦引述此典故,印证了该成语在历史文献中的传承脉络。

二、语义演变与哲学内涵

成语在使用中逐渐衍生出两层引申义:

  1. 务实的人才观:体现对人才选拔宽容度的考量,主张以半数合格率为基准,既保证选拔质量又兼顾实际可行性。
  2. 概率性预期管理:隐喻事物发展存在客观概率,提示决策者需建立合理期望值。这一哲理在清代考据学家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通过史学案例分析得到印证。

三、现代应用与语用特征

在现代汉语语境中,该成语主要应用于两类场景:

参考文献

  1. 汉典成语释义库 https://www.zdic.net/hans/%E6%8B%94%E5%8D%81%E5%BE%97%E4%BA%94
  2. 国学网《晋书》电子文献 https://www.guoxuedashi.com/a/25jz/js/
  3. 中国社会科学词条库 http://www.cssn.cn/zt/zt_zhgg/202006/t20200618_5143657.shtml

网络扩展解释

“拔十得五”是一个古代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一、基本释义

指选拔人才时,原本期望选拔十人,但最终只能得到五个合格者,形容人才选拔的难度较高,合格者难得。该成语强调选拔过程的严格性与实际结果的差距。

二、出处与背景

  1. 文献来源:
    主要出自《新唐书·张九龄传》,原文为:“如知之难,拔十得五,斯可矣。”。
    另有部分文献(如《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也提及类似表述,但主流考证以《新唐书》为典源。

  2. 历史背景:
    唐代张九龄在讨论官员选拔制度时提出此观点,反映古代对人才标准的严苛及实际选拔中的现实困境。

三、用法与延伸

四、示例

“公司招聘时虽严格筛选,但拔十得五,最终录用的优秀人才仍有限。”


以上内容综合了《新唐书》等典籍及权威词典解释,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新唐书》原文或相关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班白北仑港膘情闭閤思过禀报成因赤岭紬绎撺鼓儿诋讥兑禽鹅羣放舟黼纯负痾府命高阳台高致各抒己见共进会广誉孤臣孽子寒暄和柔换鹅书鬟烟华问降户较讹嵥竖精疲力尽旌贤激枭局部课録狂酒睽孤朗鬯凉簟凌弱暴寡挛索妙典南府纳室青草湖青规情人眼里出西施宂复山巅摔炮属厌隧风田界讬旨韦编三绝为国为民无力贤明霄雿枭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