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霜鬢 ”。
霜髩(shuāng bìn)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多寫作“霜鬓”,指斑白的鬓發,常用于形容因年老或愁苦而兩鬓變白的樣貌。以下從釋義、用法及文化内涵角度詳細解析:
字義分解
組合後,“霜髩”字面意為“如霜般白色的鬓發”,側重視覺上的顔色比喻。
詞典定義
據《漢語大詞典》釋義,“霜鬓”指“白色的鬓發”,多因衰老或憂思所緻。例如:
王維《歎白發》詩:“宿昔朱顔成暮齒,須臾白發變垂髫。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詩中“白發”即暗含“霜鬓”之态)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第12卷,頁1023。
情感象征
來源:《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年)相關詩作注解。
修辭特征
“霜”的隱喻兼具顔色與溫度雙重屬性:
來源:《古漢語修辭學》(商務印書館,2004年)比喻章節。
文字學依據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中華書局,2013年)載:“鬓,頰發也”,而“霜”在《釋名》中被釋為“喪也,其氣慘毒,物皆喪也”,印證二者結合後的悲涼意蘊。
經典用例
《文心雕龍·物色》提出“歲有其物,物有其容”,以自然現象映射心境。“霜鬓”正是此理論的典型體現,如蘇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鬓如霜”(《江城子》)。
來源:《文心雕龍譯注》(周振甫,中華書局,1986年)。
“霜髩”以凝練的意象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時間流逝、生命憂思的深刻感悟,其釋義需結合字源、文學語境及情感象征綜合理解。
“霜髩”是“霜鬓”的異體寫法,其中“髩”為“鬓”的舊字形。該詞為古漢語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字面含義
整體寓意 形容人兩鬓斑白的頭發,多用于以下兩種語境:
文學表現 該詞屬詩化語言,常見于古典詩詞:
使用注意 現代漢語中“鬓”已取代“髩”成為标準用字,建議在寫作或引用時優先使用“霜鬓”以避免歧義。
八銮摒除偪塞暢毂常禁産羊巢聚籌筴處變醋溜魚待欲敦琢跺打妨賢方羊佛頭菊付之一歎感誘孤零零滾塵國子古者活套頭驕馬譏讒借箸金葩看囊錢空迥坤德牢獄料子零香李廷珪墨亂黩民數牌位牉育圊牏屈乏曲袒人道主義容措社零星適價世諺水屮胎襲套括天難鐵鎖銀鈎投遞員外臣诿飾威重無過霧隱狎敵險扼陷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