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江洋大盜的意思、江洋大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江洋大盜的解釋

江河湖海上行兇搶劫的強盜。《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九:“小婦人父及夫,俱為江洋大盜所殺。”《明史·張可大傳》:“﹝ 張可大 ﹞分守 瓜洲 、 儀真 ,江洋大盜斂迹。”《兒女英雄傳》第二一回:“他一向本是江洋大盜;因他善于使船,專能搶上風,踅順水,水面交起鋒來,他那隻船使的如快馬一般。” 淩力 《星星草》第十三章一:“ 童先生 既然武藝高強,又帶着兵,幹啥不去捉那個江洋大盜呢?捉住了有二千兩銀子的巨賞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江洋大盜是漢語中形容水上劫掠行為的特定稱謂,指長期在江河湖海等廣闊水域實施大規模搶劫的盜匪。該詞最早見于明代文獻《三俠五義》第四十回:"這江洋大盜,原是水面上作生涯的",凸顯其活動範圍特征。

從構詞法分析,"江洋"取象于《淮南子》"江淮之波,洋洋乎若江河"的壯闊水域意象,結合"大盜"這一刑法術語(《唐律疏議》卷十九規定"行盜五疋以上即謂大盜"),形成具有震懾力的四字成語結構。清代《刑案彙覽》記載,乾隆年間刑部将"在洋面劫掠商船"案件統稱為"江洋大盜案",确立其法律界定标準。

現代《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義延伸為:①特指古代水上搶劫集團;②比喻手段狠辣、規模龐大的犯罪組織。這種語義演變體現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搶劫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幹問題的解釋》中,将跨境有組織犯罪類比為"新型江洋大盜"。

詞義辨析需注意:《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特别标注,該詞屬曆史概念,當代司法文書已改用"海上搶劫罪"等法定罪名。但在文學創作領域仍保留其修辭功能,如金庸《倚天屠龍記》描寫海沙幫時沿用此稱,延續詞彙生命力。

網絡擴展解釋

“江洋大盜”是漢語成語,指在江河湖海上搶劫行兇的強盜,現也引申為形容行事霸道或危害極大的惡勢力。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原指在江河湖海等水域進行搶劫的強盜,強調其活動範圍廣、危害性強。該詞最早見于明代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九:“小婦人父及夫,俱為江洋大盜所殺。”

  2. 曆史背景與出處

    • 詞源與地理關聯:古代“江湖”常指水域環境,如梁山泊等,因水域複雜易藏匿,成為盜匪聚集地。明代文獻中已明确記載“江洋大盜”一詞,如《明史》提到張可大治理瓜洲時“江洋大盜斂迹”。
    • 文化擴展:明清小說(如《水浒傳》《兒女英雄傳》)進一步強化了“江湖”與盜匪的關聯,使該詞融入民間叙事。
  3. 用法與例句

    • 本義:描述水上劫掠行為,如“這一帶常有江洋大盜出沒,商船不敢獨行”。
    • 引申義:現代可比喻危害社會的惡勢力或霸道之人,例如新聞标題“南京截獲‘江洋大盜’谷斑皮蠹害蟲”。
  4. 相關曆史事件與文學形象

    • 真實案例:1911年意大利人佩魯賈盜竊《蒙娜麗莎》,被稱為“江洋大盜”,因其跨國作案且動機涉及民族主義。
    • 民間故事:傳說中“江洋大盜”常被賦予俠盜色彩,如杭州故事中盜賊智鬥官府的情節。
  5. 詞語結構
    由“江洋”(廣闊水域)和“大盜”(大規模盜匪)組成,凸顯其活動範圍與危害程度,含貶義,多作主語或賓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文學引用,可查閱《初刻拍案驚奇》《明史》等原始文獻,或參考權威詞典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百不當一班駮蹩腳閉門讀書禀秀賓朋滿座愁猜酬論春鴻呆相丹粟恩化發亮翻意風清月明鳳帏風羊風韻斧質改弦易調攻刼管籥橫剖面和肆黃猺怙帱交讓冠踦履祭肉卷簾勞金老朽無能亮光眉毫泥古不化逆運炮釺破兇前言不對後語窮折騰圈禁曲行認屐榮銜融遠善財童子拾級滲漓收淚收虜瘦馬推東主西推施屯結瑕玼饷道襄陵陷擊狝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