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杜口吞聲的意思、杜口吞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杜口吞聲的解釋

閉口不敢作聲。形容極度害怕。《後漢書·宦者傳·黃節》:“羣公卿士杜口吞聲,莫敢有言。”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杜口吞聲”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dù kǒu tūn shēng,其核心含義是因畏懼或壓力而閉口不言,不敢表達真實想法。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指因害怕、顧忌或身處高壓環境,選擇壓抑自己的聲音,保持沉默。例如在權威面前或可能引發沖突的場合,人們因擔憂後果而不敢發聲。

2.出處與典故

出自《後漢書·宦者傳·曹節》:“群公卿士,杜口吞聲,莫敢有言。”
此句描繪了東漢時期官員因畏懼宦官權勢,即使有異議也不敢進言的場景,凸顯成語的曆史背景與政治高壓的關聯。

3.結構與用法

4.近義詞與對比

5.使用場景

適用于描述以下情境:

例句:

“面對不合理的政策,百姓雖滿腹怨言,卻隻能杜口吞聲。”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語境或擴展用例,可參考《後漢書》相關篇章或權威詞典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杜口吞聲

杜口吞聲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不敢開口說話,不敢表露自己的意見或者是無聲無息地忍耐着。

杜:讀作dù,是一個由“木”和“鬥”組成的漢字,表示使用木材制作的容器或者鬥形的東西。

口:讀作kǒu,是一個由“口”組成的漢字,表示嘴巴或者說話的意思。

吞:讀作tūn,是一個由“口”和“屯”組成的漢字,表示将食物或者液體咽下,也可以表示忍耐或者隱瞞。

聲:讀作shēng,是一個由“耳”和“生”組成的漢字,表示聲音或者發出聲音的動作。

成語“杜口吞聲”來源于《孟子·滕文公下》:“匪不在饑,腹餒也;匪不在寒,被鸷也;是故杜口而不言。”意思是因為害怕被侮辱而不敢開口說話。

繁體字為“杜口吞聲”。

古時候,杜字的寫法并不是現在的“鬥”,而是“木”加上“免”,表示用木料制作的容器。

例句:他心裡有很多話要說,但是因為害怕批評,隻能杜口吞聲。

組詞:杜絕、維護、宣洩。

近義詞:緘口不言、閉口不談。

反義詞:大膽說話、直言不諱。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