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sh one's hands and face] 洗手、脸
(1).洗手洗爵。古代仪礼形式之一,用水使手及酒器洁净,以示恭敬。《仪礼·乡射礼》:“主人坐取爵,兴,适洗南面。坐奠爵于篚下盥洗。” 郑玄 注:“盥手又洗爵,致洁敬也。”《后汉书·章帝纪》:“予一人空虚多疚,纂承尊明,盥洗享荐,慙愧祗慄。” 唐 牛僧孺 《相国崔群家庙碑》:“先是,丞相 清河公 諏日卜牲致斋,盥洗朝服,立于阼阶之东。”《金史·乐志下》:“皇帝盥洗,宫县无射宫《昌寧之曲》:‘惟水之功,洁浄精微,洗爵奠斝,于德有辉。’”
(2).洗手器皿“盥”及承水器皿“洗”的并称。《金史·礼志一》:“又设皇帝洗二於卯陛下,道北,南向。盥洗在东,爵洗在西,匜在东,巾在西。”《金史·乐志上》:“ 大定 十二年制,祫禘时享有司摄事,初献盥洗,奏无射宫《肃寧之曲》。”《元史·礼乐志一》:“礼直宫先引执事者各就位,次引告官诣盥洗、爵洗位,北向立。”
(3).洗手洗面;洗涤。《后汉书·独行传·李业》:“及闻 述 诛,皆盥洗更视曰:‘世适平,目即清。’”《隋书·南蛮传·赤土》:“﹝王﹞先遣人送金盘,贮香花并镜镊,金合二枚,贮香油,金瓶八枚,贮香水,白叠布四条,以拟供使者盥洗。”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凡有饌食,必先盥洗,残宿不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七回:“叫老妈子燉了热水出来,让 子明 盥洗。”
“盥洗”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guàn xǐ(注意不读作“huàn xǐ”或“yù xǐ”),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清洁行为
指洗手、洗脸等个人清洁活动,如《说文解字》提到“盥,澡手也”,即双手承水冲洗的动作。现代用法也包含刷牙、沐浴等(见)。
器皿并称
古代“盥”指接水的器皿(如盆),“洗”为承水盘,合称表示洗手用具。
礼仪规范
盥洗是古代重要礼仪,如《仪礼》记载祭祀前需“奉匜沃盥”(用匜浇水洗手),以示恭敬。
生活习俗
《礼记》提到“鸡初鸣,咸盥漱”,说明古人清晨即开始清洁。
现代场景
现多指洗手间设施,如“盥洗室”。例句:
“你油漆的盥洗室看起来帅呆了。”
与“浣洗”的差异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仪礼》《说文解字》等古籍或权威词典。
盥洗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用水清洗、擦拭身体。通常用来形容人们洗净头脸、洗澡、洗手等卫生活动。
盥洗的部首是水(氵)和洗(㝻),共有12画。
盥洗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周礼·地官·盥洗》一书中,用来描述古代仪式中的清洗仪式。繁体字“澣洗”也可以用来表示盥洗。
在古代,盥洗的写法有所变化。以汉朝的写法为例,它是一个组合字,由“沐”和“素”两个字形组合而成。
他每天早上盥洗后,精神焕发地走进办公室。
盥洗室、盥洗用具、盥洗盆、盥洗水、盥洗时间
清洗、洗漱、沐浴
不洗、脏
辩才无碍闭拢不怎么样城市群赤甲楚絃洞子多滥葛反铅飞梯奉觞甫里先生珪贽何堪阍吏解装霁朗矜谨进鲜窘败酒辜攫啮开衿亏心连漪劣蹶领理立说龙椁鸾发鸾诏妙解木射喃喃拈敠农人欧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麒麟书起文肉香炉阮咸宅蕊珠经筛除上面善觉生物钟时咎侍使殊径四新私族通倅同花通津涒邻无徵不信小夏侯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