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邊關;邊塞。《墨子·號令》:“數使人行勞賜守邊城關塞、備蠻夷之勞苦者。” 唐 杜甫 《傷春》詩之一:“關塞三千裡,煙花一萬重。”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他是一個世情懂得很透的老人,在關塞一帶住過很久,知道 漢 人的生活和感情,更懂得 匈奴 百姓的生活和感情。”
(2).指 函谷關 和 桃林塞 。《資治通鑒·漢獻帝初平二年》:“ 關 東諸将議:以朝廷幼沖,迫於 董卓 ,遠隔 關 塞 ,不知存否, 幽州 牧 劉虞 ,宗室賢儁,欲共立為主。” 胡三省 注:“ 關 塞 ,謂 函谷關 、 桃林塞 也。”
“關塞”一詞的詳細解釋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基本含義 指古代邊境上的重要防禦設施,包含兩重含義:
二、文學引申 在詩詞中常被賦予象征意義:
三、曆史演變 早期主要指具體關隘(如的“關口要塞”),漢代後逐漸擴展為邊塞統稱,并融入文化意象,如曹禺戲劇中以關塞體現民族隔閡()。
四、其他說明 部分文獻特指函谷關與桃林塞組合(、4),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權威詞典《漢語大詞典》将其列為獨立詞條()。
建議查閱《墨子·號令》《資治通鑒》等古籍,或杜甫、曹禺作品,感受實際用法差異。
關塞是指城關和邊塞的合稱,多用來形容邊境地區或軍事要塞。關塞也可以用來比喻艱難險阻的處境。
關塞的部首是口(kǒu)和土(tǔ),總共有6個筆畫。
關塞這個詞最早的出現可以追溯到《漢書·食貨志》中,那時候是指拓邊的軍區。後來,關塞逐漸演變成指地形複雜、防禦工事嚴密的邊界地區。
關塞的繁體字為關塞。
在古代,關塞的寫法是“關隘”,其中的隘(ài)是指狹窄、狹隘的意思。
1. 邊城的關塞是抵禦外敵的第一重防線。
2. 身處重重關塞,我們隻能************,保持專注。
1. 關隘(guān ài):指狹窄險阻的地方。
2. 關山(guān shān):指邊境山脈,也可比喻險峻的困難。
3. 關卡(guān qiǎ):指用來限制人員或車輛通行的檢查站或閘口。
近義詞有:邊境、邊關、邊陲。
反義詞有:開放、通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