菝葜的意思、菝葜的詳細解釋
菝葜的解釋
[China root greenbrier] 一種藤本植物,俗稱金剛刺、金剛藤
詳細解釋
俗稱金剛刺、金剛藤。落葉攀援狀灌木,莖有刺,葉互生,卵圓形,花黃綠色。漿果球形,熟時紅色。根可入藥。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七·菝葜》:“菝葜山野中甚多。其莖似蔓而堅強,植生有刺。其葉團大,狀如馬蹄,光澤似柿葉,不類冬青。秋開黃花,結紅子。其根甚硬,有硬鬚如刺。”
詞語分解
- 菝的解釋 菝 á 〔菝葜( ?)〕多年生草本植物,木質,莖高一米到兩米,有刺而外曲,花黃綠色,橘紅色漿果,像豆,地下根莖入藥。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 葜的解釋 葜 ā 〔菝葜〕見“ 菝”。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菝葜(bá qiā)是百合科菝葜屬的一種多年生藤本落葉攀援植物,學名為 Smilax china L.,其名稱來源于根莖堅硬如刺的特性,故别稱“金剛刺”。以下是關于它的綜合解釋:
一、植物學特征
- 形态特征
- 根莖:粗厚堅硬,呈不規則塊狀,直徑約2-3厘米。
- 莖葉:莖長1-5米,疏生刺;葉片薄革質,圓形或卵形,幹後常呈紅褐色,葉柄具卷須。
- 花果:傘形花序呈球形,花綠黃色;漿果熟時紅色,直徑6-15毫米。
二、藥用價值
菝葜的幹燥根莖入藥,屬祛風濕藥,主要功效包括:
- 祛風除濕:用于風濕痹痛、筋骨麻木(可浸酒服用)。
- 清熱利濕:治療小便不利、沙石淋(如《聖濟總錄》菝葜散)及赤白痢。
- 解毒消腫:針對瘡瘍腫毒,常與土茯苓功效相似。
三、分布與用途
-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于中國山東、江蘇、浙江等地,生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林下、灌叢或山坡。
- 其他用途:
根莖可提取澱粉、栲膠或釀酒,部分地區作土茯苓代用品。
四、名稱與文化
“菝葜”一詞最早見于《本草綱目》,其别名“金剛刺”形象描述了根莖的堅硬特性。
如需更完整的藥用方劑或植物分類細節,可參考上述來源網頁。
網絡擴展解釋二
菝葜(bō lú)是一個中文詞彙,意思是指山茱萸的果實。這個詞可以拆分為部首“茻”和“果”,它的筆畫共有10畫。菝葜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是由山茱萸的果實名稱演變而來。在繁體字中,菝葜的寫法為菝蒲。古時候漢字中菝葜的寫法可能不盡相同,但其基本含義仍然是指山茱萸的果實。一個例句可以是:“春天的菝葜紅豔而鮮美”。
與菝葜相關的組詞可以包括:菝葜樹、菝葜林、菝葜葉等。近義詞可以是山茱萸、血桐果等,而反義詞可能沒有明确的對應詞彙。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