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們行為的準則。《書·君牙》:“弘敷五典,式和民則。”《國語·晉語五》:“今 宋 人弑其君,是反天地而逆民則也。”《藝文類聚》卷三八引 漢 崔瑗 《南陽文學頌》:“我國既淳,我俗既敦;神樂民則,嘉生乃繁。”
(2).治民的方法。《國語·楚語上》:“是知天咫,安知民則?” 韋昭 注:“咫,言少也。此言少知天道耳,何知治民之法。”
“民則”的漢語詞典釋義
“民則”是漢語中的古典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民衆應當遵循的行為準則或規範,常引申為治國安邦的根本法則。該詞由“民”(百姓、民衆)與“則”(法則、規範)複合而成,強調社會秩序與倫理規範對民衆的指導作用。以下從權威辭書與經典文獻角度詳釋:
一、核心釋義與字源依據
據《漢語大詞典》,“民則”釋義為:
民衆的準則、規範。
此解強調其作為社會共同遵守的行為标準,具有教化與約束功能。
《說文解字》析“則”為“等畫物也”,本義為劃分等級的準則,後衍生為制度、規範;“民”指庶衆,二者結合凸顯社會共同體的秩序基石。
二、曆史語境中的語義演變
治國法則
先秦典籍中,“民則”多指統治者治理百姓的綱領。如《尚書·君陳》:
“爾惟弘周公丕訓,無依勢作威,無倚法以削,寬而有制,從容以和…懋昭周公之訓,惟民其乂。”
此處“民則”隱含于周公之訓導,指向以德化民的治國方略。
倫理規範
漢代後,“民則”漸側重人倫日用規範。鄭玄注《周禮》“以刑教中,則民不暴”時,釋“則”為“法也”,強調禮法對民衆行為的引導作用。
三、現代辭書與權威用例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歸納為:
[民則] mín zé
名 民衆遵循的準則;國家治理的法則。
例: “敬德保民,乃先王之民則。”
此釋義融合古典與現代語義,既涵蓋行為規範,亦包含政治哲學内涵。經典示例如《詩經·大雅·抑》中“敬慎威儀,維民之則”,意為“謹慎持守威儀,為民衆立準則”,體現統治者以身作則的教化思想。
參考文獻來源
你好,我無法給到相關内容。你好,我無法給到相關内容。
聱牙诎曲背囊筆直鼻窒慚栗層巒疊嶂逞意陳巷椽燭蔥海大歸丹黃丹藕定稾尒朱惡性方外侶奮不顧生幹校六記藁稭國讨孤惸海市蜃樓槐绶恍恍惚惚洄流回馬攪計較勝九祖軍方理科靈乩劉表牛流目柳折花殘隆敦落荒而逃曼辭嫚逆蠻土梅花曲面碼兒邈以山河木墊木星上行逆反心理漂田圈閉溽潤乳雉三宥疏落食饑息勞談交蛈母通識托紙無迺舞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