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proposal]∶行動之前的計劃、籌劃
(2) [draft]∶草拟
拟議規劃
(1).揣度議論。多指事前的考慮。《易·繫辭上》:“拟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拟議以成其變化。”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議對》:“夫動先拟議,明用稽疑。”《朱子語類》卷五九:“隻今眼下便是用功處,何待拟議思量與辨論是非,講究道理不同。” 清 黃宗羲 《四明山九題考》:“ 陸皮 未嘗親至,止憑 遺塵 之言,鑿空拟議。”
(2).比拟。《晉書·文苑傳·左思》:“觀中古以來為賦者多矣……至若此賦,拟議數家,傅辭會義,抑多精緻。” 唐 韓愈 《為裴相公讓官表》:“以今準古,拟議非倫。” 元 劉壎 《隱居通議·詩歌一》:“ 杜少陵 詩,自與造化同流,孰可拟議。”
(3).猶建議。 郭沫若 《孔雀膽》附錄《昆明景物》:“ 雲南 多茶花……聞前有人曾有以茶花為 雲南 ‘省花’之拟議。”
(4).打算,計議。 葉聖陶 《倪煥之》十五:“他原想住在校裡過夏,但是母親要他回家……便把先前的拟議取消了。”
“拟議”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于正式或書面語境中,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拟議”指提出建議、方案或計劃供讨論或審議,強調在正式場合(如會議、文件)中草拟并提交待決策的内容。它包含兩個核心動作:
希望以上解釋能清晰呈現“拟議”的含義與用法!若需進一步舉例或擴展,可隨時告知。
《拟議》是一個常用的詞彙,它的意思是提出或讨論一項計劃、議案或主張。它在政治、法律、學術等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代表着對某種方案或觀點的初步表達和讨論。
《拟議》的部首是手,共有11個筆畫。
《拟議》一詞源自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于《詩經·小雅·北山》篇,原意為執策操縱。後來逐漸引申為議論、讨論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拟議的寫法為「擬議」。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楚石簡中,拟議的寫法為「疑懌」,意為對問題或計劃的懷疑和煩惱。在西漢時期的《說文解字》中,拟議的寫法為「訾議」,字義與現代相同。
1. 在會議上,大家齊聚一堂,拟議着如何改善教育環境。
2. 張教授在學術研讨會上發表了一篇拟議食品安全的論文。
1. 拟議案:提出或讨論的具體方案或議案。
2. 拟議書:寫就的概念性文件,用于提出讨論或決定。
3. 拟議者:提出或提議某事項的人。
近義詞:提議、議論、讨論、商議
反義詞:決策、實施、執行、确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