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观民的意思、观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观民的解释

(1).观察民风。《易·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2).检阅民力。《国语·鲁语上》:“夫 齐 弃 太公 之法而观民於社,君为是举而往观之,非故业也,何以训民?”

(3).显示于民。《韩非子·难三》:“君子尊贤以崇德,举善以观民。” 陈奇猷 集释引 顾广圻 曰:“观,示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观民”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两个权威角度阐释:

  1. 观察民情,体察民意

    指统治者或在上位者深入民间,考察百姓的生活状况、疾苦与意愿。这一含义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重视民本、以民为镜的理念。

    典出:《尚书·商书·咸有一德》:“七世之庙,可以观德;万夫之长,可以观政。” 虽未直言“观民”,但“观政”即包含观察施政效果于民之意。更直接的表述可见《周易·观卦·彖传》:“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观民也者,观其所感而天下服矣。” 意指圣人观察民众的感应(反应)来推行教化。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释义“观民”为“观察民情”。

  2. 向民众展示,示范于民

    指在上位者通过自身的德行、礼仪或政策,向百姓展示,起到教化、引导或威慑的作用。此义项强调统治者的表率作用。

    典出:《礼记·缁衣》:“故君民者,子以爱之,则民亲之;信以结之,则民不倍;恭以莅之,则民有孙心。《甫刑》曰:‘苗民匪用命,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是以民有恶德,而遂绝其世也。” 郑玄注引孔子言:“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从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 虽未用“观民”一词,但深刻阐述了君民关系中“观”(示范)的重要性。直接用例可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子产始知然明,问为政焉。对曰:‘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也。’子产喜,以语子大叔,且曰:‘他日吾见蔑之面而已,今吾见其心矣。’子大叔问政于子产。子产曰:‘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 其中“视民如子”即包含以仁爱之行展示于民(观民)之意。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释义“观民”亦包含“显示于民”之意。

按:“观民”一词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观”的双向互动性——既是自上而下的体察(观察民情),也是自上而下的垂范(示范于民)。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周易·观卦》所蕴含的哲学观念,对后世儒家“民本”、“德治”、“教化”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网络扩展解释

“观民”一词在古典文献中的含义较为丰富,主要包含以下三层解释,综合多个文献来源整理如下:

  1. 观察民风
    源自《周易·观卦》的“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指古代君王巡视各地以了解民间风俗,并据此制定教化措施。这一含义强调通过实地考察民情来调整治理策略。

  2. 检阅民力
    出自《国语·鲁语上》:“齐弃太公之法而观民于社”,指通过特定仪式(如祭祀活动)检验民众的生产或军事能力。例如齐国曾通过社祭活动观察民力,以评估国家实力。

  3. 显示于民
    见于《韩非子·难三》:“举善以观民”,其中“观”通“示”,意为向民众展示德行或善政,以达到教化目的。陈奇猷注解“观,示也”进一步明确了这一引申义。


该词的核心均围绕“民”展开,既包含统治者对民情的体察,也涉及国家与民众互动的策略。其用法多见于先秦典籍,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

八风台并励不礲不错抄直痴箭唇齿之邦东岛房子泛商流羽凤翔敷芬跟丁割遣够不着贵貂哗喇黄帝冢涣释划线蝴蝶铰煎骂燋战基隆京歌精强疚愆旧知捐选军威看重宽敞旷平乐利买嘱明证呕鸦飘花啓白青雀青史留芳秋碧球儿全食睿藻升济食火鸡受名双龙松花粉素水阘茸殄靡退任土木八拓境讬政苇莞物离乡贵夏炉冬扇席卷